浅谈病理学诊断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 2

浅谈病理学诊断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赵丙玲蒋树春

赵丙玲蒋树春(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0)

【中图分类号】R818.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213-02

【关键词】病理学诊断基本原则方法

诊断病理学是目前临床上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从事病理学诊断工作,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在活体组织检查上,若诊断失误,轻者延误治疗,重者影响劳动力,甚至危及生命并将使临床医师对疾病发生错误的认识,影响到以后医疗工作的质量。病理学诊断即在应用上有其重要性,而在学术上又具有复杂性,对于诊断的原则和方法实有加强注意的必要。现简要的介绍病理学诊断的方法、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等内容。

1活检病理标本的代表性

成功的取材是正确而及时的病理诊断的保证。为使送检病理标本具有代表性,临床医师取材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取材要取最可疑的病灶,而且多发性病变要分别取材,即不仅要取最早出现的病灶还要取新近比较明显的病灶;应在病变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取材;要避开坏死或明显继发感染区;不要沿病灶做水平切取,而应垂直切取,有一定深度,胃粘膜活检应包括粘膜肌层;⑤活检取材应避免挤压或用无齿镊钳夹;大的标本宜对解剖位置标志;淋巴结活检应切除完整的淋巴结送检。视检查目的不同而选取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若了解转移情况应取引流区域淋巴结;若怀疑淋巴瘤则应首选颈部淋巴结,并且深部者较表浅者好,除非下肢恶性肿瘤一般不取腹股沟淋巴结。临床医师对送检的各种病理标本应在取出后,保持完整。即便手术医生为了研究或其他目的需分取标本,也绝对有必要先送病理医生进行全面检查,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例如,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若看到包膜有侵犯则可能提示恶性,如果仅收到部分标本,就不能对这类病变做出正确的诊断。

2病理学诊断的基本原则

必须要理论结合实际,一方面重视前人的经验,加一方面要靠我们反复的实践,并且既要掌握一般规律,更要注意到特殊规律。肿瘤的一般规律是良性者常有包膜,恶性者由于浸润性、破坏性生长面不具有包膜,也有与此相反的特殊规律。如血管瘤由于血管组织构造上的特殊,虽为良性瘤而常无包膜,某些恶性的纤维肉瘤,基于肿瘤细胞的成熟程度,也可见有包膜,诸如此类,若将一般规律或特殊规律的任何一方面绝对化起来,而又不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考虑问题均要影响到诊断的正确性。

3病理检查申请单的填写

手术后,临床医师应认真填写病理申请单。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临床病史(现病史及以往病史)、有关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所见、取材部位和临床诊断等对于病理诊断皆有重要意义,不可漏掉。如果病人以往曾经作过病理检查,也需将以往的病理检查号写明,以便复查。如需较快的知道结果,最好在送检单上注明送检医师的电话或联系方式。申请单——定要与标本一起送达。这些均是统计资料的积累,日后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4病理标本的及时固定与送检

为防止病理组织发生自溶与腐败,影响观察及诊断,病理标本应及时固定和送达。如能及时送达,可将新鲜标本放在不加任何液体的玻璃、塑料、金属容器中或塑料袋中,避免用纱布包裹(易造成标本干枯);不能及时送达则应尽快固定。活检小组织应立即投人固定液中。固定液常规使用4%中性甲醛,固定液体积要充分(应达到固定组织的5倍以上),若组织漂浮在液体上则应在组织上覆盖厚厚的纱布。标本固定时间随温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几个小时或过夜。病理标本应置于广口容器中,以免组织固定后变硬无法取出;同一病人的不同标本应分别置于不同的容器内。送检的标本一定要明确的标记清楚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和床号、住院或门诊号,并对照申请单再次核对,以避免弄错。免疫荧光、染色体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需要新鲜组织,标本送检前应当放人4℃的消毒的器皿中尽快送达。电镜检查则要求组织取材小(1mm3)并及时固定在特殊的固定液中(如2.5%戊二醛)。

5熟悉各种病理诊断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临床医生应了解手术活检、穿刺活检、冰冻诊断和细胞学诊断的用途和局限性,以及不同病理诊断方法对标本和取材的特殊要求。例如,对于一个淋巴结肿大的病人若怀疑为淋巴瘤,最好的做法是进行淋巴结切取活检而不是细针穿刺活检;若怀疑转移癌时则细胞穿刺常可以获得足够的标本。冷冻诊断或快速石蜡诊断适用于需要术中决定手术方式,以及术中需要了解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范围是否足够的病人。一般来说,冷冻或快速诊断应术前预约。病理学诊断也有其局限性,这一点临床医生应当了解并向病人和家属作解释。由于取材少或者不具有代表性,有时病理报告中会有“疑为”、“多系”等不肯定的词句,有时会建议再作活检,如鼻咽癌的诊断有时会作2~3次活检才取到有代表性的组织。

6讨论

在日常工作中所做的病理学诊断,要在工作实践中纠正,积累、提高诊断经验。随着临床检验技术与影像医学的发展,有不少疾病在经过临床有关检查后就能初步作出临床诊断,一些以功能或代谢紊乱为主的疾病也无需进行病理检查,但对于大多数有明确器质性病变的疾病而言,病理诊断仍然是最正确、最可靠和最后的诊断。无论目前各种临床检查技术(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如何进步,许多疾病的最后确诊仍须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获得。如对任何可触及的肿块或经影像学检查出的占位性病变,对内窥镜中见到的各种溃疡、局部僵硬及肿块,都需经活检才能确立诊断,对病变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是否有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恶性程度和浸润范围,以及有无转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肿瘤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2]回允中,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3]吴春霖.病理诊断的相对性和局限性[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