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赵琳莉任郁郁韩雪梅

赵琳莉任郁郁韩雪梅

青岛盐业职工医院内二科266112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脑出血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采用常规护理和早期活动护理,护理10d后比较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干预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为(33.5±6.5)cm/s,高于对照组(26.8±5.4)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DVT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16.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术后可提高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脑出血;早期下床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发生于长期卧床、四肢功能障碍患者,为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DVT形成原因主要为下肢活动度减少,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减慢,从而形成瘀滞,引起血栓形成。为探究早期活动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DVT预防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脑出血术后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奇偶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干预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6岁,平均(57.1±4.7)岁;颅脑损伤致脑出血17例,高血压脑出血26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57.5±4.8)岁;颅脑损伤致脑出血15例,高血压脑出血28例。干预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及脑出血类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比较性。两组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入组标准

(1)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并成功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患者。(3)排除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不能配合完成护理和研究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指导患者正确饮食、活动、体位,遵照医嘱给予止血、脱水、抗感染等药物,给予必要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活动护理,对两组患者连续护理10d后比较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1.4观察指标

(1)股静脉血流速度:采用超声检测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数据在显示屏上直接读取。(2)DVT发生评估:根据患者下肢皮肤色泽、温度、疼痛情况进行初步判定,并行超声或造影检查确诊[2]。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股静脉血流速度采用表示并用t检验,DVT发生率采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干预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为(33.5±6.5)cm/s,高于对照组(26.8±5.4)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91,P=0.0000)。

2.2两组患者DVT形成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DVT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16.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DVT形成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DVT发生例数(n)发生率(%)

干预组4312.33

对照组43716.28

χ2值-4.9615

P值-0.0259

3讨论

DVT为长期卧床、手术后患者主要严重并发症之一,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成份改变、血流速度减慢有密切相关性[3]。脑出血患者术后多卧床休息,随着卧床时间延长脑出血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临床中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患者尽早活动双下肢,帮助患者下肢静脉血回流,加快静脉血回流速度,从而降低DVT发生率[4]。

本次研究中干预组采用早期活动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抬高患者双下肢,通过悬空、小枕头垫高等方法让患者双下肢保持抬高状态,通过重力方式加快血液回流。(2)指导患者双侧踝关节活动,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活动患者踝关节,通过背伸、外翻、内旋运动活动踝关节,每次活动20min,每天活动20次。(3)按摩下肢肌肉,帮助患者按摩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按摩方向从远端到近端依次按摩,每次按摩20min,每天按摩20次。(4)加强翻身,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2h为患者翻身一次。(5)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对于清醒患者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包括呼吸运动、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运动,对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下肢肌肉进行收缩运动,保持收缩和舒张间断运动,每天运动2~4h[5]。

干预组患者通过上述早期活动护理后相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明显提高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对于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主要原因为下肢活动度减少,导致静脉回流速度减慢。早期活动护理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帮助患者进行下肢运动,有效促进血液回流并加快回流速度,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本次研究同样得出,干预组患者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帮助患下肢早期运动,促进静脉血回流后可有效预防DVT发生。

综上所述,早期活动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术后可提高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李雪华,毛美燕,杨冰霞等.空气压力疗法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61-1762.

[2]潘涛,张均,范国峰等.低分子肝素预防脑出血后静脉血栓的安全性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2,14(6):517-519.

[3]尹方,刘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0):956-957.

[4]巫刚.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J].临床军医杂志,2014,42(11):1155.

[5]吕斌,王运良,尹红蕾等.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66-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