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对文化地域性的思考与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建筑设计中对文化地域性的思考与运用

于彬彬

于彬彬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省石家庄市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建筑文化及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差异,分析了当前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建筑文化缺失,通过实例说明在建筑设计中只有尊重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汲取现代化元素,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在建筑设计中重塑城市文化特色,提高建筑文化的内涵是当代建筑设计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建筑文化;尊重;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1、建筑文化

雨果曾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可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密切相关。

建筑文化,更多的表现为精神渲染、意境深化、理性追求,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一个地区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反应,体现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2、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建筑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是由自然与社会相交融的合成体。不同的地域以及自然、人文、社会、制度等地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迥然不同的建筑特色。

2.1建筑文化地域性差异的自然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纬度不同,气候差异较大,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例如内蒙古的蒙古包、陕西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广西的阁楼、云南的吊脚楼、福建的土楼等等。

2.2建筑文化地域性差异的社会因素

建筑文化的社会性更多地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的行为与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一定场所和行为。建筑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都包含着某种文化意义,当建筑变得与社会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建筑就有了归属感。例如清真建筑的宗教特征、皇家建筑的庄重威严、南方园林的玲珑与轻盈等等。

3、尊重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当今社会,随着新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迅猛,传统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建筑也普遍呈现出“千篇一律”“趋同一致”等现象,差别性越来越小,造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丧失。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过分强调技术,依赖技术,忽略了地域性的差异化;二是追求“新、奇”等形象,夺人眼球,为了新而新,故造新态;三是空间尺度以空、大、透为时尚,主要体现在商业建筑中,反应出商业与资本的功利主义;四是号称与国际接轨,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推崇“全球文化”,“超级文化”等,无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及特殊性。

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只有尊重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及差异性,尊重建筑文化赖以成长的沃土,才能激发人类的灵感和创造力,才能使建筑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4、建筑文化地域性在设计中的应用

笔者在我市某“城中村”改造项目中,设计了一栋以公寓办公为主的综合性建筑。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从功能出发,潜心挖掘建筑设计的地域性与文化性特征,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

该工程位于老城区城市核心区,西侧和北侧均临城市主干道,显要的地理位置及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定位决定了其作为城市重点建筑的重要属性。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追根溯源并从其所在的区位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该“城中村”已经有了近90年的历史,是在1925年筹建石门市时划入的,是我市最早的居民区之一,本次改造的项目名为“ⅹⅹ礼域”。该项目重点突出“礼”的内涵,注重文化品味,是对我国文化礼仪的尊重与升华。

在这种传统与文化的背景下,开始进行本项目的创作与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方盒子”能够囊括建筑多功能的需求。设计者以“方”为基本形态,通过形体镂空与组合,以“门洞”与“半开之门”为型体内涵,通过型体转折及弧形幕墙的顺接及转折,形成“礼门义路”的文化寓意。君子之门,礼仪之邦,在建筑竖线条的耸立挺拔中越发稳重大气,尊贵典雅,给城市呈现出一种超越不凡,礼贤下士的姿态,又尊重和彰显了其曾经为石门重镇的历史情怀。整个建筑由上至下手法干净利落,以“意”取胜,在外墙材质的选择与运用上精雕细琢、力求体现出质朴典雅、成熟庄重的文化品味。

在建筑裙房转折处,凹凸结合、虚实相生,韵律又有趣味,形成礼仪的序列。底部的商业做成尺度亲切,收敛人气的商业连廊。色彩以赭石红为点缀,灰白相间,体现出建筑的祥和而又平易近人的儒雅文风。

5、延展与思考

面对当前快餐经济的时代,建筑设计也呈现出“快捷性、功利性”的特点。很多城市都存在“千城一面”的现象。但建筑一旦形成,就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一座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然要在建筑设计中尊重其文化地域性,建筑设计师也应当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与特性,通过研究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不断吸收现代化元素,拓展国际视野,在设计中传承与发展属于我们的建筑文化,是新时代建筑设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担当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向阳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解读出版日期:2015年9月1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金磊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3]金磊建筑评论第二辑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