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某大型煤矿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现状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内蒙古某大型煤矿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现状调查

王国超

内蒙古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检测验验中心内蒙古包头014060

摘要:通过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调查内蒙古某大型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危害程度和所采取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煤尘、噪声、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等。结果显示:各岗位有毒物质浓度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因受采掘过程操作环境和工艺限制,部分岗位作业人员接触的粉尘、噪声仍会出现不同程度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关键词: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1.前言

据统计,2013年全国新发职业病26000余例,其中新发尘肺病站87.7%,而煤炭行业新发尘肺病例数占全国新发职业病总数的57%[1]。内蒙古是煤炭生产大省,煤炭产量全国第一,大部分的煤炭资源储量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市的东胜煤田和准格尔煤田、锡林郭勒盟的胜利煤田和白音华煤田、呼伦贝尔市的陈巴虎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本次对鄂尔多斯某大型煤矿调查分析,了解该区域煤矿的职业病危害现状。

2.内容和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和现场检测,了解该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来判定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检测、评价依据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等[2-7]有关法律法规、标准。

4.结果

4.1基本情况

该煤矿于2014年6月进行了技术改造,生产规模为3.00Mt/a。生产采用四班三运转作业制,煤矿劳动定员316人。现井下布置有一个综采工作面(31201综采工作面),两个综掘工作面(31107回风顺槽综掘工作面、31107运输辅运顺槽综掘工作面)。

4.2生产工艺

图1生产工艺流程图

4.3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该煤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煤尘、噪声、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见表1。

表1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调查表

4.4采取的防护设施调查情况

(1)防尘设施

该煤矿矿井建有完善的除尘系统。主要进风大巷及主、副井、采区进回风巷道、运输巷、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道、掘进巷道、溜煤眼放煤口、转载点等地点设置自动喷雾装置。在保障正常生产所需供风同时严格控制井巷中风速,能够有效降尘并防止二次扬尘。

该煤矿防尘设施设置情况见表2。

表2防尘设施设置情况表

(2)防毒设施

该煤矿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设有完善的通风设施,保证井下各用风地点风量,保证通风系统完好和正常运转。井下安装多种有害气体(包括瓦斯、一氧化碳、硫化氢等)监测探头,通过综合监测监控系统,能及时报警。

(3)防噪措施

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高效低噪产品;通风机安装消声器进行消声,并设隔声值班室。

4.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1)生产性粉尘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呼吸性粉尘检测结果见表4。

表3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

表4呼吸性粉尘检测结果

注:①——测得的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的比值。粉尘的超限倍数为2,倍数值≤2判定为合格,反之判定为不合格。

本次共对22个岗位进行了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测定,其中合格的为16个,合格率为72.7%。接触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超标的岗位为:31201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司机、移架工、转载破碎机司机,31107回风顺槽综掘面综掘机司机、支护工,31107运输辅运顺槽综掘面综掘机司机。

生产性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的作业地点分别为:31201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旁、转载破碎机旁,31107回风顺槽综掘面综掘机旁、锚杆操作位,31107回风顺槽综掘面综掘机旁。

超标原因分析:

①31201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割煤和转载破碎时产生大量粉尘,采煤机虽安装了内、外喷雾,液压支架安装有喷雾装置,但液压支架喷雾没有正常开启,使得煤尘逸散较多,导致采煤机司机、移架工和转载破碎机司机接触煤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

②综掘工作面综掘机掘进及锚杆作业时产生粉尘较大,综掘机虽安装了喷雾降尘设施,其中几处喷头堵塞,未达到降尘效果,导致31107回风顺槽综掘面综掘机司机和支护工、31107运输辅运顺槽综掘面综掘机司机短时间接触浓度和个体长时间接触浓度超标。

(2)化学毒物

本次检测化学毒物的种类有CO、SO2、H2S、NO2、NO、Mn等,其检测结果见表5。

表5化学毒物检测结果

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中规定短时间接触限值,H2S采用接触限值为最高允许浓度,NO和Mn采用的接触限值为超限倍数。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中煤矿主要的化学毒物最高允许浓度。

该煤矿各工作岗位化学毒物检测结果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的要求。

(3)噪声

噪声检测见表6。

表6噪声检测结果

本次共测量了15个噪声作业岗位,其中11个合格,合格率为73.3%。不合格的岗位为31201综采面采煤机司机、转载破碎机司机、31107回风顺槽和运输辅运顺槽综掘面综掘机司机。超标原因主要为上述工作岗位场所设备噪声发射值高且噪声设备多,加之工人作业时间较长,导致作业人员接触噪声强度超标。

4.6个体防护措施

经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该煤矿为作业人员发放的主要个体防护用品的具体发放情况见表7。

表7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情况

接尘岗位粉尘浓度最高值超过标准限值4.6倍,该煤矿为接尘作业人员配发了3M-3200型防尘口罩和3M-3701CN型防尘滤棉,其防护因数为10,煤矿配发的防尘口罩能够有效减轻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煤矿为接触噪声作业岗位的工人配发了3M-1270型防噪声耳塞,其SNR值达25dB(A),其实际声衰减值为15.0dB(A),检测结果中LEX.8h等效声压级最大值为85.8dB(A)。按照规定,当劳动者暴露于作业场所LEX.8h为85~95dB时,应选用护听器SNR为17~34dB的耳塞或耳罩[8]。因此在规范佩戴防噪耳塞情况下,对噪声超标岗位的作业工人能起到听力保护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企业为各岗位操作工人配发的个体防护用品的种类及防护参数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该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煤尘、噪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锰及其化合物。因受采掘过程操作环境和工艺限制,部分岗位作业人员接触的粉尘、噪声仍会出现不同程度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测试结果表明:生产性粉尘和噪声是该煤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粉尘超标的岗位主要为采煤机司机、转载破碎机司机、综掘机司机、支护工,为该项目粉尘危害重点监护岗位。采煤机采煤、转载破碎、综掘机掘进、锚杆机打眼等工序和作业地点为该项目粉尘危害关键控制作业点。该煤矿接触噪声强度超标岗位主要为采煤机司机、综掘机司机、转载破碎机司,为噪声重点监护岗位。

该煤矿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较为齐全,在设备和各类防护设施运转正常情况下,工作场所中存在的粉尘与毒物浓度、噪声强度等多数能控制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以内。

该煤矿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管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和《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的要求。

5.2建议

(1)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维护检修,保证在生产情况下能够有效运行,尤其是对液压支架架间喷雾、掘进机头喷雾要及时进行疏通、更换堵塞的喷头,在源头有效控制煤尘的逸散。

(2)对产生噪声强度较高的采煤机、综掘机、转载破碎机等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在工程防护未能达到有效控制时,重点加强个体防护。

(3)进一步加强个体防护用品的管理,督促接触粉尘和噪声的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使用防尘口罩和耳塞等。

参考文献:

[1]何国家,徐伟伟.我国煤矿职业病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煤炭,2014,10:20-24

[2]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5]第73号令.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

[6]AQ1051-2008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S].

[7]AQ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S].

[8]安监总厅安健[2018]第3号.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