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项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项馨

项馨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阜宁224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下肢骨折术后采用护理干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350例,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22.6%),治疗组患者下床时间(2.1±0.5)d、住院时间(1.4±0.4)周明显短于对照组(2.7±0.3)d、(2.6±0.1)d。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广泛推广。

【关键词】下肢骨折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261-02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要绝对制动患肢,且要求卧床静养,因此术后极易并发深静脉血栓,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脑栓塞、肺栓塞等症状[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一般下肢疼痛、肿胀,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极易导致血栓脱落至肺部引发肺栓塞[2]。为帮助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尽早康复,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现将450例患者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35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中男132例,女218例;患者年龄50岁至95岁,平均年龄(36.4±4.3)岁;骨折类型:髋部骨折63例,胫腓骨骨折112例,股骨干骨折275例。对照组中男78例,女22例;患者年龄50岁至94岁,平均年龄(36.1±4.9)岁;骨折类型:髋部骨折19例,胫腓骨骨折32例,股骨干骨折4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髋部骨折等基本资料方面经过统计学软件处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下肢骨折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使患者能够对疾病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相关术后注意事项,特别应向患者讲解清楚术后并发症有哪些种类,特别强调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发生、发展过程,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也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1.2.2用药护理

如果患者需要静脉穿刺,治疗时应尽可能避免选择下肢操作,最好选择上肢,而且也不要在相同部位反复穿刺,避免损伤血管内膜而并发深静脉血栓。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机制,使患者能够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溶栓药物、抗凝药物等。其次,可以通过足底静脉泵、穿弹性袜等方式借助机械性原理加快下肢静脉局部血液循环,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2.3功能训练

术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多给予患者鼓励和信心,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首先,应进行足踝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足踝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包括翻身、训练动作的时间以及力度等,训练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并帮助患者慢慢的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一般,术后2~5h可进行小腿关节内屈伸外翻运动、踝关节背屈活动,每天1~2次,每次3min。术后1~2d可进行双距小腿关节运动,3组/d,3~5min/组,每组运动时分别按照逆时针、顺时针转动30~50次。其次,在患者足部腓肠肌处可以采用湿毛巾热敷,也可以进行手动按摩,有利于加快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术后3~7d,可做肱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小腿关节环转运动,每天3组,每组逆时针、顺时针分别50次,每组5min。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应记录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2.0统计分析本次所有研究数据,通过(x-±s)表示两组计量数据,利用t进行检验;通过百分率(%)表示两组计数数据,利用χ2进行检验,组间数据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5例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79例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治疗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22.6%)。

2.2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组患者下床时间(2.1±0.5)d、住院时间(1.4±0.4)周明显短于对照组(2.7±0.3)d、(2.6±0.1)d。

3.讨论

下肢骨折是临床骨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静养,而且手术创伤会改变血小板反应性,使静脉血管壁受损,减少强烈抗凝蛋白细胞,从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3]。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丧失下肢功能,也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肺栓塞,为此非常有必要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5]。根据大多数学者研究提出[6],多种疾病中应用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缓解患者疼痛,减少致残率。本次实验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6%,治疗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和严海霞等[7]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积极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8]。首先,应先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增强患者自我防范意识,也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发生因素,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预防血栓的药物。其次,术后为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应积极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这样有利于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术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普春,陈晓云,李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3,8(2):258-259.

[2]和丽秀.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观察[J].现代养生B,2014,6(9):173.

[3]李雯.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对比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6(34):228-229.

[4]肖海霞.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174-175.

[5]申肖.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6,29(8):156-157.

[6]纪双宝,陈红,王亚真.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6):93-95.

[7]严海霞,姜丽娟.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世界临床医学,2015,9(12):1.

[8]康俊仙.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1(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