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IMS应急管理系统在国家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基于ARCIMS应急管理系统在国家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

张健

(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9D030)

摘要:为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利用ARCIMS技术、先进数据库与地图服务器管理软件开发一套针对国家大遗址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系统。本系统基于当前灾害应急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功能需求,根据数据类型和工作流程设计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块。

关键词:ARCIMS;应急管理;遗址保护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对遗址保护区内发生灾害的重视与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相关地质灾害普查、评估、勘查、监测、设计和治理施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是今后开展遗址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

目前,这些宝贵资料多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且无数字化管理实现,这种状态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各种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预防、应急管理等阶段包含不同特征要素的报表和统计数据,由于没有科学的统计工具,统计效率低下,完整性和准确性差。

(2)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资源库,各种前期资料保存既不完整也不方便,查找和更新非常困难,使用极不方便,综合利用率低。

(3)日常管理流程不规范和不统一,导致管理零乱、繁琐,出错率高。

2系统研究目标

依据已有和新增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应急管理的信息,对其数据类型、保存方式、使用需求进行分析,设计数据库模型;根据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管理流程,进行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和研制地质灾害应急数据库管理工具,满足数据查询、检查、检索、增删、统计、输出、维护等功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整套科学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系统建设的总目标如下:

(1)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一个完整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应急管理数据模型。

(2)为现有的以及将来产生的地质灾害数据提供完善的输入工具。

(3)为应急管理提供完善的管理工具。

(4)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满足日常管理、数据统计、图文变更的需要。

3系统主要功能

3.1系统功能结构

系统根据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将整个地质灾害与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分为隐患点档案数据、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治理与应急决策等功能模块,

3.2模块主要性能

3.2.1地质灾害预防

该模块包括记录和查询使用信息、地质灾害巡查信息和地质灾害监测信息三种功能。

使用信息操作页面上详细记录了地质灾害点的曰常管理、使用信息与预防信息;地质灾害巡查信息操作页面上记录了巡查单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某—时期内的详细巡查信息;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操作页面上记录了监测单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某一时期内的详细监测信息,便于及时发现隐患的异常情况。

3.2.2地质灾害治理

根据国家与地方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研究确定地质灾害治理流程。

在责任人认定操作页面,可记录与查询隐患点编号及危险性等级、工程名称、责任认定调查信息、责任认定行政办文、责任认定通知书以及责任人治理监督、责令限期治理等,上传相关文档附件。

在成果资料备案操作页面,可记录与查询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评估、勘查与设计成果进行备案的情况,包括隐患点编号及危险性等级、工程名称、备案内容、治理责任单位、来文单位及联系人与联系方式、来文编号及收文日期、备案日期及备案文号等详细上传相关文档附件。

在治理施工操作页面可记录和查询责任单位对隐患点进行治理施工的情况:包括隐患点编号及危险性等级、工程名称;行政主管部门与建设主管部门及联系方式;申请计划立项单位、联系方式、申请时间、概算批复文件及批复金额等计划立项信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竣工验收单位的名称、技术负责人及联系方式,施工报建情况与开、竣工时间,验收时间和验收结论,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等详细信息,上传相关文档附件。

3.2.3应急决策数据统计

系统提供常用报表和自定义报表两种功能。

常用报表提供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隐患点常用信息的统计输出,自定义报表提供根据实际需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与应急的基本信,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各流程信息,年度应急决策防治方案信息,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程信息等内容做报表输出。

3.2.4应急信息资料库

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与防治过程中用户上传到系统的文档与照片等信息进行查询和查看。

3.2.5系统管理与设置

包括用户管理、菜单维护、权限管理等功能。

4数据库设计

4.1数据库设计原则

为满足地质灾害管理、防治与应急等实际工作需求,数据库建设应遵循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先进性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的功能要充分考虑实际业务的需要,充分分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的数据种类合理设计数据保存方式,便于数据的更新、维护。

(2)技术先进、确保准确、稳定、可靠、便捷的原则。数据库设计要面向对象采用先进的空间地理数据库技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

(3)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未来功能升级的要求,使数据库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扩展性,数据库平台应优先选择符合开放性与国际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开发中数据规范、指标代码体系、接口标准都应该遵循国家、国土资源部及国际规范要求。

(4)确保安全原则:数据库设计及建设根据要求达到相应安全级别,确保运行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2数据主题分类

针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专业工作与管理工作的信息资料,基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明确系统需求与数据结构,根据各类数据的逻辑关系和专业属性为便于管理、更新和维护,将系统数据区分为各种逻辑数据层或专业数据层。

4.3数据库结构

在信息数据的逻辑与专业分类基础上考虑满足多用户、多系统的要求,建立数据库的标准接口,优化元数据设计,开发合理和实用的数据库管理工具,设计数据结构模型如图。

5研究结论与分析

在分析以往遗址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工作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解读国家及地方有关保护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剖析防治管理的工作流程与需求基础上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系统的数据模型:整个流程产生的数据类型,根据专业属性与逻辑属性建立数据库,按管理工作流程开发出相应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2016.

[2]陈倬,李兆平.北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成建库的规划应用[A].中国城市勘测工作50年论文集[C].测绘出版社2016:152-158.

[3]储征伟,陈艳.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A].中国城市勘测工作50年论文集[C].测绘出版社,2016:189-191.

作者简介:张健(198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