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48例分析

/ 1

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48例分析

毛永强

毛永强(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张家港215611)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4-0097-01

等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指CT上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相邻脑组织密度相近、边界不清的病例。其临床上外伤史不明确或仅有轻微外伤史,症状及体征均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双侧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者更容易误诊、漏诊。本院在2003年9月至2009年9月间,共收治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8例中,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56-92岁,平均68.7岁,病程3周-3个月,有明确外伤史的33例,其中男性病例中有烟酒嗜好的18例,3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药。

1.2临床表现48例病例均有头痛等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双下肢乏力、肢体功能障碍24例,智力下降及精神情感改变21例,病理征阳性12例,癫痫3例。

1.3影像学检查48例均行头颅CT及增强扫描,血肿位于双侧额颞顶区,CT平扫呈新月形等密度,两侧侧脑室比较匀称减小,侧裂减小,沟回变浅,中线无明显移位。CT增强显示颅骨下新月形无造影剂进入,脑灰白界面内移。2例硬膜下血肿内有分隔。

1.4治疗及结果48例均行双侧钻孔冲洗,硬膜下置硅胶引流管引流,42例2-3日后拔除,复查CT血肿基本消失,6例经注尿激酶后血肿基本消失,1例术后2月单侧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出院。

2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于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占硬膜下血肿的25%。多见于老年人,本组病例均大于55岁、有明确外伤史的33例,占68.8%;有烟酒嗜好的18例,占37.5%;3例长期服用抗凝药,占6.3%。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1]。血肿包膜蛛网膜侧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硬脑膜侧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新生毛细血管长入,末梢纤溶亢进,使血肿腔不断有新鲜血液渗出[2]。

单侧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依靠血肿的占位效应,不是血肿本身。但双侧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线无明显移位,侧脑室受压不明显,易漏诊。若患者有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体征,CT发现侧裂减小,沟回变浅,脑灰白界面内移,应高度怀疑双侧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行CT增强扫描或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在鉴别诊断上MRI更具优势。

双侧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一旦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即应手术治疗,首选钻孔引流。若血肿包膜较肥厚或已有钙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应行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3]。术中血肿腔内的血凝块冲洗干净,放置引流管,术后头低脚高位,补充低渗液体,不用强力脱水剂。残余血肿引流不畅,可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万单位,夹管2小时后开放,能引流残余血肿。

参考文献

[1][3]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慢性硬膜下血肿.442-443.

[2]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第二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