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

孙琦

(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宁波315040)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方法:纳入6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通过分析其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结果: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空虚、焦虑忧郁、多疑恐惧等。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结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常面临着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消除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效果。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心理问题;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333-01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上升,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群由于集体衰退、环境因素等影响常合并出现多种基础慢性病。慢性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不但会给老年人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同时也导致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1]。因此,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实施对应的心理干预,通过因病施护,对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干预对策,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6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65~84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2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阿尔兹海默症3例,其他慢性病4例。

1.2方法

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积极交流,从患者的言谈、举止、表情等各方面观察,综合评估与判断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详细记录。同时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和实际需求,结合其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社会背景等基本资料分析其心理特点,并做好记录。

2.心理问题分析

2.1孤独空虚心理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处于相对狭小的活动范围内,人群交往单调,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生活空闲,易感到精神空虚,产生孤独心理。

2.2自卑心理

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合并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听力及视力下降等情况,病情迁延不愈,不能融入社会,自感无用,久之易出现自卑心理。

2.3敏感多疑、恐惧心理

部分老年患者由于经历多次手术及各种治疗后病情仍难愈,预后效果较差,因此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增加,对疾病治疗及检查结果产生恐慌心理。此外患者面临陌生的治疗及休息环境难免会出现陌生感和恐惧感,进而影响睡眠及生活,加重不良心理。

2.4焦虑、抑郁心理

多数老年患者由于身边的朋友、伙伴相继离世,多面临较大的心理冲击,易出现焦虑、沮丧等悲观情绪。同时由于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而更加少言寡语、抑郁失眠,加上长期服药治疗以及躯体疼痛的折磨,易导致老年人出现焦虑症,从而不利于治疗效果。

3.干预措施

3.1疾病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慢性病患者详细讲述其所患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相关情况,以纠正错误认识,让其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的不良影响,使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提高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3.2帮助患者完成角色转变

多数老年患者伴有恋家心理,同时由于畏惧死亡,觉得住院治疗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因此不愿在陌生的环境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通过与患者积极交流,了解其心理问题,并让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提高患者的信任度。

3.3用药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下降,长期服药依从性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在发放药物过程中,应详细标注并向患者向其说明各种药物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并将其放在醒目的位置,以提示按时、规范、准确服药,避免漏服或错服,同时观察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

3.4让患者学会自我放松管理并增加社会支持

教会老年患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以充实时间,通过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放松,鼓励其积极参加社区团体活动,多与其他人交流,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建议患者子女多陪伴在老人,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以减轻精神负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3.5尊重患者人格

老年患者心理较为敏感,因此医护人员在日常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注意言行得当,举止慎重,多关心、鼓励患者,并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让其感受到自身受到重视,并且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提出的需求。

4.讨论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孤独空虚、焦虑忧郁、多疑恐惧等多种心理问题,从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改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深化,目前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慢性病管理的最终目标[3]。因此针对老年慢性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实施个性化的指导有重要意义。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干预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问题、心理活动等施加影响,通过实施一系列按步骤、有计划的措施旨在转变心理状态,使其趋向预期目标发展的过程。本组研究过程中根据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独特心理特点,对其实施有计划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明显缓解,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有利于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中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可在临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丽娟,HUANGLijuan.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应对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37-39.

[2]崔潇月.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6):235-235.

[3]罗昭琴.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