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性

段志富

段志富

〔摘要〕中华文明史,泱泱五千年,源远流长,“经史子集,儒家经典”传诵当下,“四书五经,百家争鸣”脍炙人口,“以文化营养提升品格,以经典人文提高素养”,要从小学做起,方能“积跬步以至千里,重人文而完善人性”,培养“品德为先,仁义礼智信”的未来建设者。“有才无德”是社会的危险品,“仁义当道,德育为先”,让孩子们从小意识到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和文化,接受传统经典的熏陶,是“自身的必修,社会的必须,生活的必要”。

〔关键词〕语文文化

语文在于提升自我素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将语文中的核心提取出来,各个方面应有的基本观念和精神,并引导孩子融身实践。在教学中,要做到“语言简洁明了;道理概括易懂;解释通俗简单;有效践行生活”的要求和目的,在实际教学中逐渐摸索体会。

1文化引入符合学生心理预期

学生教学是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教学也应该遵从孩子们的心理,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幼教课堂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通过课堂兴趣的激发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导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样学生能在寓教于乐当中获得一种轻松的氛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生的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心理,并且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展开与之对应的教育。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而学生的教育就是育人的开始,对于这个阶段来说,教师的目标就是培养他们“德与智”共同发展,因此我提出在学生教育过程中,“以德为先,发展智力”的教学策略,道德与智力可以分开培养,也可以合二为一,但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孩子们的良好思想基础,同时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化的外物,而且教师如果采取情趣化的教学,将学习内容巧妙的融入到委婉的讲解之中,孩子们会更快的接受和领悟,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讲课本内容升华为德育文化实践内容

学生在一个集体当中,首先要学会的品德就是谦让与分享,这是立德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有趣的活动实践来让孩子们认知,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获得一种品质的升华,然而我认为在谦让当中,同时透漏着一种不敢表达和畏缩的成分存在,所以教师更要给孩子传达一种信息:学会分辨,学会决定,这就从传统上突破了谦让是一种优良品德的观点,它们要通过直观的活动来潜移默化,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体会,这样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规律。

例如以学习诵读课文为例,教师告诉学生,“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今天大家做一件好事,老师提出表扬,明天大家再做两件好事,就是进步,这是关乎品德的问题,在学习上依旧是“一天进步一点点”教师想学生传达一个理念,“不求速度,只要每天有所进步”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培养学生的稳步前进,而并不急于求成的良好习惯。

3让孩子通过课文学会体会文化内涵

课文的原型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高于生活,通过合理的现实描绘与联想和想象,将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对撞结合到一起,让他们之间迸发矛盾与火花,并且体现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在期间分化趋势当中,发现文化的不同选择,引发我们对于传统与现实的思考,也许我们抱的不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而是一种比较选择的态度,有选择,有传承,有扬弃,有改革,还有许多需要长时间去改变的东西。当社会发展的时候,我们对过去的留恋与怀念,对现在的好奇与探究,都在不断行进的过程中继续去劣存优,去伪存真,不断的向前发展进步。所以我们研究文化作品,就要从文化根上找原因,去分析其来龙去脉,找出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来。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作者在其中以代言人的身份进行挣扎与思考,将抉择的答案留给我们。

4通过兴趣引导自我的文化思考感悟

例如课程设置中的口语交际课程,就是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利用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出来,然后让大家一个个去描述这个动物或植物的形态,包括颜色、大小、生活习性等,比一比看谁描绘的全面,描绘的细致,描绘的有趣,大家展开相互的交流,最后教师让学生形成书面的总结与评价,写一篇小的短文,这就是一项有益有趣的课堂活动展开。

我们强调语文学习的知识性和能力性,这是一个基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谊,这就是语文学习带给学生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做人的道理,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千说万说学说真话,千做万做学做真人”,这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一步,关系到他们的思想品质,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课程的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在不同的时段引入不同的课程认识资源,起到不同的作用,获得不同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们更要针对其理解的不同切入点进行相关资源的深刻拓展与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相应的教学结果。例如在初次接触文章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介入一下基础知识以及在此层次上的基本引申,而在讲解课外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做到句意与主旨思想的多层次认识资源引入,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J].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03

2潘纪平.近20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J].湖北教育,2004

3林茅.阅读树·教师指导用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4马中武.创新阅读阅读版语文[J].朝华出版社,2006.01

5张磊.新课程成功教师管理实用手册[J].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县界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