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乡养老方式及养老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4

重庆市城乡养老方式及养老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谭小林汪波周建初宁洁曹国兴蒋国庆罗英茂程雪

谭小林汪波周建初宁洁曹国兴蒋国庆罗英茂程雪(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404100)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037-03

【摘要】目的调查目前城乡养老方式现状,分析影响城乡养老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重庆市石柱县、壁山县、江北区、沙坪坝区四个区县60岁及以上老年1845人进行抽样调查,对城乡养老方式、养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家庭养老(60.99%)居第一位,其次是社区养老(21.63%)和机构养老(17.38%),其中城区老人以社区养老为主(41.22%),乡村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8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来源主要为退休金(41.14%)、养老保险(36.77%)及子女赡养(28.99%)等。2)照料方式以自我照料为主(52.65%),其次是配偶子女照料(24.80%);夫妻合住占40.56%,与子女同住仅占20.65%。3)总体上有慢性病占78.54%,其中精神障碍合并慢性病高达86.18%,城区慢性病发生率(75.61%)显著低于乡村(81.15%)。4)总体满意度达78.19%,患者满意度(67.64%)低于一般老人(80.75%),乡村满意度(72.66%)低于城区(84.39%);社区养老满意度最高(93.35%),其次是机构(80.79%)和家庭(71.5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养老是否满意主要受社会支持系统、年龄与健康、生活方式及认知水平的影响。结论选择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改善亲子关系,减少因家庭因素所致的身心问题,是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老年人口养老方式满意度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53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6.44%[1],明显高于全国水平(13.26%)[2]。人口老龄化给整个社会带来诸多问题,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更是老龄问题的热点与焦点之一。

目前国内的有关养老问题研究多限于经济发达地区[3,4],样本量较少[5,6,7],针对西部城乡地区老年人的相关研究更少[8]。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目前城乡养老方式现状,分析影响养老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决策者采取相应的策略或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居民小组和养老机构为抽样单位,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石柱县、壁山县、江北区、沙坪坝区四个区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总体调查1845人,其中城区855户(46.34%),乡村990户(53.66%);家庭1225人(66.40%),机构620人(33.60%)。通过被调查者或知情人,应用筛查量表[9-11]筛查出可疑为精神障碍阳性者340人(18.43%)(简称:患病老年组),其中城区144人(42.35%),乡村196人(57.65%);家庭238人(70%),机构102人(30%)。经过验收和核对,检出不合格问卷107份,实际进入统计分析的共有1738份(94.20%)。

患病老年组(340人):其中城区144人(42.35%),农村196人(57.65%);男223人(65.59%),女117人(34.41%);年龄:<70岁129人(37.94%),70-80岁121人(35.59%),>80岁90人(26.47%);文盲126人(37.06%),小学139人(40.88%),初中60人(17.65%),高中及以上15人(4.41%)。

一般老年人组(1398人):其中城区676人(48.35%),农村722人(51.65%);男677人(48.43%),女721人(51.57%);年龄:<70岁655人(46.85%),70-80岁481人(34.41%),>80岁262人(18.74%);文盲514人(36.77%),小学409人(29.26%),初中255人(18.24%),高中及以上120人(8.58%)。

1.2方法

调查员由精神科专业人员组成,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用表,深入到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进行一对一的入户询问式调查,并当场收回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人口学资料、经济来源及收入状况、家庭结构、身体健康状况、就医情况、养老满意度等方面。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按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并分别作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来源及收入状况

按照生活来源划分,一般老人养老方式(N/1398)由高到低依次为:退休金养老(42.13%)、低保或保险(社会资助)养老(35.69%)、子女赡养(25.61%)、以地、以房或生产经营养老(自我养老)(10.30%)、储蓄养老(4.15%)。其中家庭养老(59.51%)居第一位,其次是社区养老(24.75%)和机构养老(15.74%)。患者养老方式(N/340)由高到低依次为:子女赡养(42.94%)、社会资助养老(41.18%)、退休金养老(37.06%)、自我养老(12.06%)、储蓄养老(5.88%)。其中家庭养老(67.06%)居第一位,其次是机构养老(24.12%)和社区养老(8.82%)。城区以社区养老为主(41.22%),明显高于乡村(4.14%);乡村以家庭养老为主(82.79%),明显高于城区(36.59%),以上差异显著(P<0.05)。

无论是患者还是一般老人,城市养老以退休金养老为主,乡村养老以社会资助为主,城乡差异显著(P=0.000)。子女赡养是一般老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乡村老人组(38.08%)显著高于城市组(12.28%)(P=0.000),患病组显著高于一般老人组(P=0.000)。异地养老中患者(14.70%)显著多于一般老人(10.01%)(P=0.013),且农村(18.75%)显著高于城区(11.73%)。患者接受社区服务的比例显著低于一般老人(P=0.000)。

总体收入上比较,患病组与一般老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乡村养老组显著低于城区养老组(P<0.01)。机构养老的患者收入显著高于家庭养老的患者,而机构养老的一般老人收入显著低于家庭养老的一般老人(P<0.01)。见表1。

表1城乡老人生活来源及收入状况比较[n(%)]

患病老人组与一般老人组比较:aP>0.05,bP<0.05,cP<0.01;城乡比较:dP>0.05,eP<0.05,fP<0.01。

2.2居住和照料方式

总体上看,患病组与一般老人组有无配偶差异不明显(P>0.05)。患病老人有子女反而比一般老人还多(P=0.000)。无论是患者还是一般老人,城乡家庭养老者的婚姻及子女状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家庭养老比较,机构养老者配偶明显减少,亲子关系差(P=0.000)。一般老人中的亲子关系,乡村老人比城市差(P<0.01)。

患者独居养老比例(18.23%)显著高于一般老人(8.79%)(P=0.000),而一般老年机构共住的比例高(P=0.008)。与城区比较,乡村老人独居多,与子女同住少,机构共住的比例低,以上差异显著(P<0.01)。患者中城市夫妻合住多,而一般老人中乡村夫妻合住多,城乡差异显著(P<0.01)。

一般老人自我照料为主,患者主要靠家属或雇工照料;城区老人自我照料多,乡村老人靠家属照料多;城区老人靠雇工照料显著多于乡村老人,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表2城乡老人居住和照料方式比较[n(%)]

患病老人组与一般老人组比较:aP>0.05,bP<0.05,cP<0.01;城乡比较:dP>0.05,eP<0.05,fP<0.01。

2.3健康及就医情况

慢性病总体患病率为78.54%,其中精神障碍组合并慢性病者达86.18%,显著高于一般老人组(76.68%)(P=0.000),且其住院率、医疗费用均显著高于一般老人组(P=0.011及0.000);机构老人住院率、医疗费均显著高于家庭老人,城区老人高于乡村老人(P<0.01)。一般老人中乡村机构的医疗费较低,乡村居民的医疗费较高,城乡差异显著(P<0.01)。疾病分布上,城区老人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乡村老人组(P=0.040),且机构组显著高于家庭组(P=0.002)。见表3。

表3城乡老人健康及就医情况比较[n(%)]

患病老人组与一般老人组比较:aP>0.05,bP<0.05,cP<0.01;城乡比较:dP>0.05,eP<0.05,fP<0.01。

2.4养老满意度

总体上看,重庆养老满意度较高(78.19%)。(1)患病组与一般老年组比较:患病组满意度(67.64%)显著低于一般老年组(80.75%)(P=0.000)。(2)城乡比较:乡村老年组满意度(72.66%)显著低于城区组(84.39%)(P=0.000)。城区机构组(76.37%)显著低于乡村机构组(87.50%)(P=0.016);城区家庭组(79.67%)显著高于乡村家庭组(69.60%)(P=0.001)。城乡社区养老组满意度比较差异不明显(P=0.294)。(3)不同养老方式比较:社区组的满意度最高(93.35%),其次是机构组(80.79%),家庭组满意度最低(71.5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00)。见表4。

表4城乡老人养老满意度比较[n(%)]

满意度:1满意,2不满意。患病老人组与一般老人组比较:aP>0.05,bP<0.05,cP<0.01;城乡比较:dP>0.05,eP<0.05,fP<0.01;不同养老方式比较:gP>0.05,hP<0.05,iP<0.01。

2.5影响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以养老是否满意为因变量(0=否,1=是),以性别、年龄、文化、婚姻、有无子女、居住方式、职业、人均住房、有无慢性病、亲子关系、生活来源、经济状况、医疗费用、照料方式、有否精神障碍、社区服务、认知水平、生活能力、社会支持等20个变量为自变量,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性别和职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进入回归方程,卡方检验,X2=938.484,P=.000,故Logistic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Logistic回归贡献大小排序依次为:社区服务、年龄、居住地、居住方式、婚姻、亲子关系、医疗费用、认知水平、社会支持、照料方式、精神疾病、有无子女,概括起来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年龄与健康、生活方式及认知水平。

3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在城乡统筹一体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逐渐显性化,农村的养老问题表现十分突出[12]。因此,目前研究城乡老人养老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养老方式的表述情况看,家庭养老、集中养老、社区养老基本上代表了当今重庆城乡养老的总体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益弱化,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养老保险等形式逐渐有上升趋势。目前农村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城区养老则以社区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退休金收入,稳定的经济收入保障了城市老人的基本生活。乡村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但实际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子女赡养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老人,部分老人仍以地谋生,生存条件十分艰苦,说明稳定的经济来源才是晚年生活的保障。患上精神疾病的老人,子女赡养的比例较高,接受社区服务的比例明显低于一般老人。可见,患者家庭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压力明显高于一般家庭。

调查发现,城乡家庭的婚姻及子女状况差异不明显,但乡村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较低,亲子关系更差。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为老年人提供了包括资金供给、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在内的养老资源。既往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人愿意同亲人生活在一起[13],过独居生活的老人很少,入住养老院的更少[14]。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乡村老人独居多,尤其患病者独居的比例更高,实际上接受子女的支持和帮助较少,居住在乡村机构的老人多数以未婚男性为主。提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丧偶老人是导致晚年独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老年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老年人愿意单独居住的家庭比例近年来显著增加,家庭孩子数多并不意味着老人更愿意依靠子女养老[12],老年人明确表现出追求独立生活的愿望[15]。目前机构里居住的大多是无配偶的老人,回归家庭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能够回到社区养老,他们愿意找伴,也不愿意接受子女照顾。亲子关系不良可能是影响养老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城市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老人对赡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将越来越高[16]。机构养老只能够解决老人基本生活上的照料,福利性机构养老似乎更能满足经济窘困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需求。然而,享受老年人福利照顾在城市只占极小的比例[17]。

老年人是最需求医疗保健护理的特殊群体。调查结果显示,重庆老年人的躯体功能较差,有慢性病者占78.54%,机构养老者因患慢性病住院的比例及医疗费均显著高于家庭老人。乡村老人的医疗费用比城区高,但实际报销的费用较城市低,因大病住进城区三甲医院治疗者医疗负担更重。提示机构老人及乡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政府应加强对该类特殊人群的医疗保健及救助工作。目前老人的养老满意度为78.19%,乡村老人的满意度低于城区老人,患病者的满意度低于一般老人。多数老人认为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费用较低,养老院的条件还差,多数乡村老人还需以地谋生。因此,收入较低、对健康的担心及亲子关系不良可能是影响养老满意度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较高,实际上社区养老的满意度最高,家庭养老的满意度最低。这种选择上的不一致可能提示,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仍然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但是亲子关系不良已明显影响到家庭养老的满意度,对社区服务的追求将越来越多。因此,改善亲子关系及家庭气氛,减少因家庭因素所致的身心问题,是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本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个人喜好及护理需求,选择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2]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539万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EB/OL].http://www.cq.gov.cn/today/news/318910.htm.

[3]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715.

[4]孟兆欣,姜苏华,鞠培娟.社区独居老年人与敬老院老年人养老方式比较[J].四川精神卫生,2007,20(4):249.

[5]徐兰,马丽新,宁长富,等.老年公寓和社区丧偶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76—1577.

[6]范悦斌,张国臣,张佐涛,等.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4):246.

[7]孙颖心,王佳佳.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4):376-377.

[8]张河川,岑晓钰.云南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对比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7):865—867.

[9]周建初.老年精神卫生评定工具[J].老年学杂志,1990,10(1):9.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6.

[1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1998:166,224.

[12]李建新,于学军,王广州,等.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46(5):7-12.

[13]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80-87.

[14]衰浩斌,杨英华,吕探云,等.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现状调查[J].上海护理,2001,1(2):1-3.

[15]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J].经济论坛,2006,11:51—53.

[16]朱犁.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方式的转变与选择.中国老年学杂志[J],2009,29(23):3159-316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199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