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观察

邹鑫王晓威

(威海市立医院血管外科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目的:分析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采用血管造影诊断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就诊于我院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共21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对所有患者采用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将手术病理作为参照,观察血管造影诊断效果。结果:21例患者中,血管造影呈阳性18例,阳性率85.7%,其中血管性病变出血11例,肿瘤性病变出血5例,炎症或溃疡性出血2例;造影呈阴性3例(14.3%);造影时发现直接出血征象13例(61.9%),发现出血间接征象5例(23.8%),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符合15例,符合率71.4%;血管性病变出血、肿瘤性病变出血、炎症或溃疡性病变出血三者间的造影成像各有特点。结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采用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及其周围的基本情况,并能对出血部位进行定位,对出血原因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能够为治疗作出定位参考。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6-0090-02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临床表现为出血症状,但经常规内镜、小肠CT及X线小肠检查不能明确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血管造影能够将血管清晰地显示出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参考依据[1]。本研究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并与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作比较,分析血管诊断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现将血管造影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1月-2016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17~68岁,平均(53.8±2.4)岁;24h内出血量超过800ml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例,临床表现有血压降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便血。慢性反复性出血患者共13例,临床上以反复性便血、黑便为表现。上消化道出血18例,下消化道出血3例。

1.2方法

检查仪器采用GEInnova3100IQ型DSA机。高压注射器、5F型导管、3F型微导管,泥鳅导丝。患者腹股沟采用局部麻醉方式,麻醉诱导成功后,取右侧骨动脉行Seldinger法进行皮下穿刺,置入5F导管,经导管对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干等进行造影,若直肠出现可疑病变则进行髂内动脉造影,使用造影剂16ml对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等进行缓慢注射,注射流率为4.5~5.0ml/s,观察造影剂在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的变化情况。对于造影中存在的可疑部位进行超选择性插管,并使用6-8ml造影剂注射,注射流率为1.5~-2.5ml/s,进一步观察病变部位和特征。将血管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对。

1.3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作参照,观察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

1.4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数据统计采用(x-±s)及n(%)表示,组间检验采用t/χ2,P<0.05表示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管造影诊断效果

手术病理检查:血管性病变13例,肿瘤性病变5例,炎症或溃疡病变3例。血管造影分别为11例、5例,2例,与手术病理对照符合15例,符合率71.4%。血管造影呈阳性18例,阳性率85.7%,造影呈阴性3例;造影时发现直接出血征象13例(61.9%),表现为造影剂成团、外溢;造影时发现出血间接征象5例(23.8%),表现为血管扭曲紊乱、血管增粗。

2.2血管造影病例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①血管性病变:手术证实13例,造影诊断11例,符合率84.6%;包括血管畸形8例,小肠动脉瘤2例,胆囊动脉瘤1例。造影显示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下动脉扭曲紊乱,呈粥样斑块病变。动脉硬化患者病灶分布较为广泛。②肿瘤性病变:手术证实5例,造影诊断5例,符合率100%,包括升结肠癌1例,回肠恶性淋巴瘤1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升结肠恶性淋巴瘤1例,胃肠道间质瘤1例。造影时肿瘤染色不均匀,供血动脉扭曲紊乱,肿瘤性病变出血患者均在手术时得到证实。③炎症或溃疡病变:手术证实3例,造影诊断2例,符合率66.7%,造影显示病变部位周围有增生小血管丛,活动性出现患者进行延时观察可见造影剂外溢。④造影呈阴性3例,手术证实2例为溃疡病变,1例为血管性病变。造影时未发现直接或间接出血征象。

3.讨论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部位可发生于从食管至直肠有向腔内的任何部位[2]。一般情况下,消化道出血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中消化道出血以及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十二指肠乏特氏壶腹以上部位消化道出血,中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从末端回肠上至乏特氏壶腹肠段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整个结直肠肠段出血。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患者经检查后可明确病出血原因及出血部位,但有的患者经常规内镜、X线小肠检查等一系列检查后仍然无法明确出血原因及出血部位[3]。其可能原因为出血病灶发生于难以检查评估的部位,或对于一些病变较小部位检查时特异性不高,造成漏诊,或是病变较多,不能确定出血来源。

血管造影空间分辨率较高,成像质量高,能够快速、连续采集图像,在使用造影剂时能够显示受检部位各期间血管的改变,在动脉期,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增粗、纡曲、对比剂外溢等征象;而在静脉期、延迟期能够显示末梢血管异常改变情况,医师可根据血管造影成像特点发现出血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从而判断出血部位。直接征象表现为造影剂外溢,由此可直接确定出血部位。间接征象能够反映肿瘤性和血管源性出血[4]。本次研究中,显示直接征象的有16例,表现为造影剂成团、外溢;显示为间接征象的有2例,表现为表现为血管扭曲紊乱、血管增粗。

本研究中,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血管造影,阳性率85.7%,造影呈阴性3例;造影时发现直接出血征象13例,发现出血间接征象5例,手术病理对照符合15例,符合率71.4%。诊断效果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5]。

在进行造影检查时,对于可疑病变部位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显示异常血管,结合血管动脉来源进行定位出血部位。血管造影能够排除肌肉、骨骼等干扰,清晰显示血管图像,对于异常血管大小、分布、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个别患者存在小肠异位、迷走血管异位等问题,对其出血定位存在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肿瘤性病变出血患者在血管造影中可清晰看到异常血管特征,例如病灶部位及其周围可见增生充血血管包围,血管扭曲紊乱,呈“抱球征”,实质期肿瘤在注入造影剂后可显示造影剂聚集、肿瘤染色不均匀等现象,因此,肿瘤性病变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诊断较为容易。

血管性病变主要分为两种,即先天性血管畸形和后天性血管病变。肠管动脉硬化属于后天性血管病变,造影显示动脉紊乱、纡曲,动脉呈粥样斑块病变,肠管动脉硬化患者出血口较多,病灶分布广泛,通常治疗上予以对症支持治疗。

本次研究共检出炎症或溃疡出血2例,造影显示病变部位周围有增生小血管丛,活动性出现患者进行延时观察可见造影剂外溢,血管较小,与肿瘤血管和畸形血管差异较大,可容易区分。

【参考文献】

[1]鞠香丽,徐秀英.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5例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4):466-467.

[2]齐劲松,杨瑞民.DSA诊断及介入干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3):571-573.

[3]魏荣龙,赵春雷.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8例临床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42(12):55-56.

[4]付志刚,张晓磷,余成新,等.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11(9):565-568.

[5]陈燕浩,谭国胜,殷云志,等.急性消化道出血DSA诊断与介入治疗疗效探索[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3,7(6):4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