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茆永琴张丽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医院诊治的9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8例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进行治疗,设为研究组,另外的48例患者只采用呼气末正压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治疗有着更好的应用效果,相比于只采取呼气末正压治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并发生发生情况也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呼气末正压

从本质上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肺部炎性反应,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治病因素多种多样,因此很难预防,并且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身体的重要器官往往会出现衰竭,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上,经常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进行治疗,但是体位的不同也会造成治疗结果的不同。本次研究中引入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对比分析其与只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治疗效果更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医院诊治的9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8例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进行治疗,设为研究组,另外的48例患者只采用呼气末正压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29—71岁,平均年龄(45.67±3.41)岁,研究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6.01±3.82)岁。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纳入患者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进行治疗,潮气量5~8ml/kg,峰流45L/min,吸气时长1.0s,氧浓度50%~100%范围,呼吸频率15~21次/min,确保血氧饱和度>85%,呼气末正压12~18cmH2O[2],相关参数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整。此外,对照组患者采取俯卧位的体位进行呼气末正压进行通气,首先应该垫高患者的头部,为了避免患者的眼部受到压迫,协助患者将头偏向一侧,且尽量保持舒适。在采取仰卧体位后,为了避免出现误吸现象,护理人员要进行吸痰处理。由于体位原因,部分患者的呼吸道会产生痰,护理人员要利用吸痰器进行吸痰,用力适度,避免损伤患者的喉部粘膜。俯卧位最好在白天进行,避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休息。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眼睑水肿、皮肤黏膜损伤以及误吸等。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设定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资料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资料见表2。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重症医学领域内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较大的病症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在临床治疗手段上有着相当的局限性[3]。并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体内血流比列往往会出现异常,从而会引发低氧血症,很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治疗预后效果也难以控制。在临床上治疗方面,往往会选择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从外部来供氧,从而维持患者的生理需求。而在供氧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体位,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俯卧位通气就有助于患者更好的吸收氧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在采取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说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综上所述,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结合呼气末正压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从而提升患者生存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邱海波.机械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病中的地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02):87-89.

[2]赵婧,何天鹏,王东亮,张冬泉,张丽琴,王全红,鲁品,高欣,袁媛.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ARDS机械通气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26):35-39.

[3]高海若.体位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02):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