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会为抓手,引导健康文化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3

以工会为抓手,引导健康文化生活

方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工会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娘家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可信度,同时,工会也有条件在相关工作中将文艺的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因此,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工会在引导积极向上的职工文化和培养基层广大职工群众艺术修养方面,乃至培育民族文化自信方面,都空间广大,大有可为。

关键词:工会;职工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民族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充盈之后,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文化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是加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都需要大力提升基数庞大的普通职工群众的文化素养,建立一支有知识、有修养、有技术、有热诚的高素质劳动生力军。

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站在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工会在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方面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两个建设一起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娘家人,在加强职工文化建设,通过宣扬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积极、正面的文化生活方面,不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工会与广大普通职工群众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有利于立足于庞大的“金字塔底部”,开展广泛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整体提升国民的文明素养,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发言中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

与其它所有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也不是孤立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于一个广阔的整体之内,那就是在时代精神、风俗趣味上与它具有一致性的庞大的社会背景。如果将中华文明比作雄伟的金字塔,那就是无数的普通劳动群众用辛勤的汗水和杰出的智慧共同奠定了其坚实雄伟的基础部分,才能够成就其伟大与不朽。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构建起了中国社会的基石。今天,广大职工群众仍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原动力。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品论家丹纳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精神气候”观点至今依然适用——在研究某种艺术的出现时,必须研究其精神上的气候,就如同研究自然界中的某种植物的存在条件时,必须研究其地域特征——“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2]

各级工会在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谋福祉、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相比其它组织机构更为直面群众,是真正在第一线想众人之所想,急众人之所急。因此,对于劳动大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了解必然更为深入,在广大普通职工群众中间倡导健康的文化生活,坚持正面的文化艺术导向,从工会层面更能够将着力点置于对服务对象深刻的理解和共情之上,有利于产生良好的反馈和社会效应。同时,整体提升国民的文明素养和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不应只重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更应立足于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只有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都理解了、接受了、喜爱了,这种文化或是艺术才能具备民族的、发展的土壤。在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和在工人阶级中培植新时代文化的生力军方面,在从基层开始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工会也责无旁贷。

(二)工会在与广大职工群众的接触中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和情谊,作为职工群众的“娘家人”、“老娘舅”,由工会组织推动基层百姓中的文艺活动,更加亲和平实,具有感召力和可信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发言中说:“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3]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谈到工会的工作导向和服务职能时也特别提出:“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平时真正把职工群众的一桩桩‘小事’做好了,做到与职工群众心连心,关键时刻才能‘一呼百应’。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怕琐细、日积月累,深入细致做好为职工服务工作。”[4]

回顾建国70年以来,工会作为亿万职工的贴心人,始终坚持深深扎根于群众,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理需求和合法权益,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谋幸福,甘做倾听广大职工群众心里话的“娘家人”以及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老娘舅”,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积累了极高的信誉和声望。群众在获得幸福感,提升获得感的同时,与工会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毫无芥蒂的彼此之间的信任则是这种深厚情谊的基石。这种通过以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权益为核心的长期工作逐步建立起来的情感牵绊,使得在推动和完成职工文化建设这个规模极其庞大、牵涉极其复杂的群众文化艺术大工程时,工会必然能够在广大职工群众中具有更强的号召力。

首先,工会,尤其是各级基层工会的工作风格给广大职工群众的印象历来是和蔼的、亲民的、平实的。工会对其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是普通职工最熟悉的平民化的语言,既不会让他们因为无法理解而一头雾水,诚惶诚恐;也不会让他们觉得高高在上,敬而远之。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肃清障碍,建立一切亲密关系的前提。其次,工会的工作是以职工为中心和导向的,而这个中心几乎全部关联着职工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福祉、权益等的保障,可谓朝朝暮暮、息息相关。因此,广大职工群众对于工会发出的号召和指向也会更多一分关注,多一分认可和多一分信赖。有信赖,因而可以一呼百应,群起而从之。这对于在职工群众中提倡和开展健康的文化生活,继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必要的先决条件。

(三)工会与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是长期的,贯穿始终的,其工作的连贯性与推广社会主义特色文艺工作的长期性、渗透性和深入性在各方面都具有共通性,两方面工作携手并进更有利于事倍功半。

文化艺术与生活具有一致性,理想的文艺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并且比现实更完全更清楚。“地质发生一次深刻的突变,必然有新的动植物出现,社会和时代精神发生一次大变化,也必然有新的理想形象出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美术馆相当于博物馆,用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东西,正如有生命的形体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标识。”[5]

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种精神信仰,都会诞生相应的文化,这是在先前曾有论述的丹纳的“精神气候”观点。“精神气候”的核心是人,不仅因为人是人类社会的缔造者、文明的创造者,更是时代思想感情的产生者、倡导者和携带者。任何理想的、伟大的文艺作品得以诞生和传播固然离不开才华横溢的个人,但更离不开其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那是来自周围广大群众的共鸣,为文艺种子的孵化和播撒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滋养;同时,也为打有特定时代烙印的艺术家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生命的源泉。并且,这种多方位的鼓励必须是来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才有可能形成某种文化艺术成长的“精神气候”。就如同追求完美肉体的人体雕塑诞生于2000多年前全民崇尚竞技格斗、健美和体育的温暖干燥的爱琴海地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在继承了拉丁民族古典式想象力的意大利,观众与创造者对于一种文化的产生和生存同样重要。只有一个民族的精神土壤形成了,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大师,开放出本民族文明的花朵,结出民族文化艺术的累累硕果。

在全民的思想情感领域进行统筹引导,从而在“精神”层面形成一个“气候”,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一项长期、深入、细致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个观点时语重心长地说道:“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推进必须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同步进行。必须在长期的、耐心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赖以生发的“精神气候”和“精神土壤”。广大职工群众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工会是职工群众的“娘家人”,也是贴心的引路人,与职工群众联系的长期性不仅贯穿,甚至超越了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在很多情况下,工会工作的影响力往往不只对职工本人,甚至对其家庭的所有成员都会产生辐射性影响,进而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长期性的工作以及深远的影响力,使得工会在广大职工群众及他们的家庭成员中更能有效和与时俱进地进行中华优秀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输出,为促成民族思想情感的共识,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民族文化繁荣生长的沃土做好这份长期的工作。

(四)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以及工会始终坚持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全心全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工作核心,决定了在这个充满诸多未知和挑战的新时代,工会完全有能力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忠党爱国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无论时代的变迁将使得新生代的广大职工群众面临怎样的新机遇、新选择、新变化,甚至于之前从未有过的新挑战、新诱惑,对真善美的崇高追求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还是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弘扬和平友爱、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都必须坚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坚持正面、积极、高尚的文化艺术导向。工会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加强对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政工作方面责无旁贷。只有社会的中坚力量不畏艰险,以忠贞和热忱之心前赴后继地行走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一代接着一代不断推崇和创造崇高的文化生活,一个民族才能拥有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健康向上精神源泉。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美与人生》一书中说:“艺术创造的手续,是悬一个具体的优美的理想,然后用物质的材料照着这个理想去创造。”[7]那么这个“理想”是什么,在何方,应该如何奋斗求索直至实现,就成了个人和社会需要共同关注和思索的关键性问题。同时,当民族奋进的目标与核心价值观得到确认之后,如何使其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共识,将人心凝聚起来,力量团结起来,齐心协力、聚沙成塔、劈波斩浪,共同向着这个崇高的理想进发,这又是关乎这场伟大实践成功与否的核心。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有限,但只要通过有效的工作把他们往正确的方向疏导汇合起来,哪怕是萤火虫的微光,也能汇聚成雄伟壮阔、浩渺无边的璀璨星河,创造出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工会的工作性质使其有能力、有优势占据职工群众中的舆论高地,利用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通过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各项举措来弘扬健康积极的主旋律,把“中国梦”的崇高理想在广大职工群众中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解释,使得职工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上达成高度统一。人心凝聚才有力量凝聚,才能激发民族的自信心、战斗力,形成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滚滚激流。

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会在发挥各类文化阵地作用,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人民群众对于工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由衷的信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建设美丽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工会能够,并且应该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言[DB/OL].

http://zt.cjn.cn/zt2018/2018qglh/lhdt/201803/t3175359.htm

[2]丹纳.艺术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6-7

[3]习近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言[DB/OL].

http://zt.cjn.cn/zt2018/2018qglh/lhdt/201803/t3175359.htm

[4]王东明.奋力开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DB/OL].

http://www.acftu.org/template/10041/file.jsp?cid=1225&aid=97471

[5]丹纳.艺术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160

[6]习近平.2014.10.14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7]宗白华.美与人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