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镜头语言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浅析突发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镜头语言运用

李峰

——以央视雅安地震报道为例

李峰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

视听新闻中的镜头语言有别于纸质媒体,它起到向观众准确传达信息的重要作用。而在突发事件类新闻报道中,不同类别镜头的穿插以及剪辑手法的组合如果能运用得当,可以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具体性和鲜明性:关掉声音,能明白镜头画面向你叙述什么。

关键词:空镜头长镜头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

与纸质媒体不同,视听新闻作品的突出优势在于能运用形象的镜头语言,来详述现场的状况,再现事件或人物的真实状态。镜头语言直接诉诸于观众的感官,它是语音信号及平面媒体完全不可替代的。推、拉、摇、移,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时间和空间即时转换,动与静的逻辑协调,组成了视听新闻中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准确地传达信息,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鲜明性,这是镜头语言的影响。

在突发事件类新闻作品中,镜头向观众传达着真相,不同于纪录片的艺术语言风格,它的镜头语言特点多在于快速与直观。一言以蔽之:我们关掉声音,能明白镜头中的画面像你叙述些什么。

以央视《新闻30分》记者蒋林对雅安地震的报道为例,分析重点镜头长度和剪辑率,得到一些富有重要特性的编码。

从镜头剪辑类型分析,长镜头和特写镜头为该片段大量之运用的镜头语言。接下来,就着重解析该新闻中对于这两种镜头的具体运用特点。

一还原真实现场的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的奠基人巴赞认为:长镜头“记录事件,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新闻的灵魂在于真实,而长镜头就是表现其视听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电视新闻中,长镜头的作用是其他表现手法无法替代的,根据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恰如其分地拍摄和选用长镜头,可有效地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在长达三分多钟的新闻中,镜头切换只有13个,平均长度达17秒之长,可见对长镜头的运用是非常频繁的。

在这段新闻开头,记者通过对一位地震中伤者的采访,运用一个长达42秒的长镜头,配合着同期描述其受伤情况:医生们给伤者当街缝补头部伤口——镜头推进至近景缝补动作——镜头下移至腿部伤势——回到医生治疗的中景——镜头平移,看到伤者女儿头部缠着绷带。这一系列拍摄让观众了解到受灾人员的伤势之后,关心整体的受灾情况,同时也看到了救治的进行。

说到临时救援队伍时,记者用一段分别描写警员头部与脚部的长镜头来叙述:镜头依次扫过警员的头盔,我们看到他们脸上紧张的神情,在一个刚被开箱拿出的头盔上稍作停留,又从警员们排列好的鞋子上扫过。这一连续性镜头告诉观众,救援队员有些是临时抽调而来连头盔都来不及带上,但他们已经为救援抢险做好准备。

而在对地震现场临时搭建救援场地的描写中,长镜头中的推拉摇移更为明显:先是横扫镜头给出一段临时救援场地的全景——停止在人们在临时帐篷下休息的近景——镜头继续移动定格在一些输液瓶上面——镜头向上摇扫过一些医护人员,拉近定格为一位医护人员给伤者包扎头部的特写。全程35秒,将现场的救援情况清清楚楚地向观众展现出来。

长镜头伴随着摄像机的推拉摇移,通过对事件的连续性展示,使观众对事态的结构关系和环境有了清楚的了解。在突发类试听新闻作品中,配合着现场同期,更能够还原事件状况,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带来视觉冲击的特写镜头

如果将长镜头比作事物的骨架,那么特写镜头就可以看作是点睛之笔。在许多电影和电视作品,隐含着充满了暗示的特写镜头。电影艺术表达方式之一就是特写。它在生活中有不同寻常的特殊的视觉感知,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改变。镜头中的人物可以通过脸部表情和动作把内心变化传递给观众,那么不管是人物亦或是其他对象,通过特写镜头都能可以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在突发性新闻中,特写镜头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在上述分析的新闻示例中,特写镜头的运用也比比皆是。如新闻开头对伤者头部及面部的特写——医护人员拿医疗器械缝补伤口的手、还未来得及缝合的金属线头和面部深浅不一的血印,画面在突显灾情严重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伤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以及现场临时救援条件的简陋;又如,记者说到救援队伍临时抽调有些连鞋子都来不及换时,镜头定格在一双穿着拖鞋的脚;在新闻的最后,突然一辆拉着鸣笛的救护车闯入人们的视野,一位妇女被抬上去,画面特写为她双眼紧闭的表情,显现出此刻救援力量与生命赛跑的紧迫性。

特写镜头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效果强烈,情感色彩鲜明,非常富有张力。此外,突出细节也更直观地体现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及影响。一条新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表述事实,满足观众的信息要求,除了写稿尽量要精炼准确之外,还要用极具说服力的画面去表现事实。在电视新闻中,多选择抓取那些富新闻事实特征、最能说明新闻事实的细节图像和镜头,利用画面细节特有的局部放大的表现力和快速变化的优点,使新闻更加浓缩,说服力更强;其次要把握拍摄的瞬间,捕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细节。

三富有隐喻意味的空镜头

空镜头又叫做“景物镜头”。起到阐明、象征、隐喻、暗示等效果,在交代事件环境、描述时空情景、抒发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体现作者观点时经常用到,在影片中可以起到触景生情、借景寓情、這染环境、烘托气氛、引发想象等艺术效果,在控制时空关系和把握影片节奏等也有特殊的作用。空镜头并不是真正的什么都没有,空镜头除了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扮演一个角色转换,通常是导演一种表现的态度,也暗示了某种情绪。

同样以雅安地震报道的新闻为例,在描写地震致使山体崩塌道路损毁的片段中,镜头航拍捕捉到大量的被损道路的空镜头,使观众感受到地震的剧烈程度以及道路的损毁严重程度,也间接暗示由此造成外部救援车辆及队伍进入受灾地区困难。

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空镜头的运用程度不如长镜头及特写镜头频繁,但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为新闻作品增色不少,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暗示或隐喻作用。

四控制节奏的蒙太奇手法

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蒙太奇在画面的意境表达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在影视作品中,镜头剪接方法是其对语法结构的载体,电视作品中每组镜头画面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层次,每个段落的层次共同传达一个完整的事件,图片、颜色和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要求的方式(主要是蒙太奇或长镜头)设置的叙述。

整个电视新闻的采访摄制过程贯穿了记者的主观思维,记者既要考虑如何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示清晰,又要考虑如何将事件的每个片断合理地组接起来去揭示事实,还要考虑对电视新闻结构式样的合理主观调适以提炼出现实事件中最具新闻价值的种种元素。如何在秉持新闻真实性基本原则之上,使表达更清晰、更具吸引力,这就考验记者对于整部新闻作品蒙太奇思维的把握了。

在对雅安地震的报道之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是俯拾皆是。比如在对伤员情况的描述中,先是对一位中年男子的头部受伤的描写,随后镜头转换到一位小姑娘脚上缠着绷带,紧接着是一个孩子对着镜头的哭泣,这一系列剪切镜头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伤者的情况让观众感到心痛的同时,也期待看到救援的情况;而在描述伤者情况之后,现场临时搭建帐篷和救护车抢救伤员的镜头拼接,又让观众松了一口气。

在对大型突发事件的报道处理上,央视新闻频道经常以采用各地记者采访的画面与主播报道的画面穿插剪辑的方式开场,雅安地震新闻也不例外。在当天的《新闻30分》开场,就以一组各地受灾现场报道与主播口播快速剪切的方式,配上节奏快速的音乐,给人一种压迫感与紧张感,让人在简略回顾事发现场状况的同时,也期待接下来的事物进展。

蒙太奇手法可以说强烈地影响着整部新闻作品的节奏。此外,使用蒙太奇表现方式不仅不违反新闻作品真实性的本质属性,人物情感还可以更充分地、更完整地得到表达,使新闻作品更加的充实。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恰当地把握好特写与空镜等镜头的使用,并合理安排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穿插运用,对整个视听新闻作品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有时候新闻需要反映全貌,解说词说的是全局性的内容,还有些是表现气势宏伟的大场面,如此情况就不需要过多地使用细节点缀;镜头的剪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掌握好节奏,比如反映紧张气氛时镜头相对更加紧凑,而舒缓的气氛镜头时长和切换频率可以适度降低。

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时间一旦过去,再想去补采镜头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记者做到运用镜头语言准确的表达,写稿要精炼准确,前期要和摄像师充分沟通,后期剪辑把握整体节奏。

参考文献

[1]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何纯,新闻叙事学[M].湖南:岳麓书社,2006.

[3]周雷,深度写作[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4]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王震宇,电视新闻中细节镜头的运用[J]贵州:新闻窗,2012(6).

作者简介:李峰(1989年),男,满族,籍贯吉林,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