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牙隐裂综合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56例牙隐裂综合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刘建

刘建

(仁寿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四川仁寿620500)

【摘要】目的:观察牙隐裂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牙隐裂患者采用降低咬\牙合、树脂填充、根管治疗后结合全冠修复的综合治疗方法。结果成功44例(78.57%),改善9例(16.07%),失败3例(5.36%)。结论:对隐裂牙早期诊断,采用调磨充填,全冠修复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牙隐裂调磨充填全冠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174-01

牙隐裂又称不全牙裂或牙微裂,指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常不易被发现。牙隐裂的裂纹常到达牙本质,是引起牙痛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早对牙隐裂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1-2]。笔者从2011年1月-2013年7月起对隐裂牙采取治疗前先粘结带环,然后调牙合并均衡全口牙合力负担,完善根管治疗后再进行冠修复,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收治牙隐裂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48~70岁,平均56.2岁.56例患者中隐裂牙齿共104颗,其中第一磨牙57颗,上颌第二磨牙23例,下颌磨牙13颗,上下双尖牙11颗按照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分为三类:牙单纯隐裂牙隐裂合并牙髓炎和牙隐裂合并根尖周炎。

1.2治疗方法

(1)充填:隐裂牙仅表现为牙本质过敏者,对患牙选择合适的成品带环粘接力加固,然后,调牙合处理,并在隐裂处备洞,最后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2)调牙合:磨除高尖斜坡,将患牙降至无咬合接触,消除牙合创伤,以免牙折裂。(3)固定:选择合适的成品带环粘接力加固,预防和阻断隐裂纹的扩展。(4)根管治疗:患牙出现牙髓炎、根尖周炎症状者,常规去髓,根管预备,消毒、根管充填。(5)全冠修复: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观察1~2周,无症状时进行全冠修复。(6)平衡牙合力:均衡全口牙合力负担,治疗或拔除全口其它患牙,修复缺失牙[3-4]。

1.2.4随访:治疗后对所有病例随访1年

1.3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可从成功、失败两个级别进行评定:治疗后患牙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功能得到明显恢复,牙周组织恢复正常,没有冷热刺激痛症状,叩诊结果显示阴性X线检查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原根尖病变或根尖病变即可评定为成功;患牙叩诊结果显示阳性,有咬痛,牙周肿胀或者有瘘管形成,经X线检查发现病变原有病变加重即可评定为失败。

2结果:

56例牙隐裂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成功44例(78.57%),改善9例(16.07%),失败3例(5.36%)。

3讨论

牙隐裂,通常是指牙齿表面有细微且肉眼不易发现的裂纹,好发于成人的磨牙牙面,以上颌磨牙最常见。上颌第一磨牙多于上颌第二磨牙,其次是下颌磨牙和上颌前磨牙[2]。牙隐裂的裂纹因范围和深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不相同。隐裂纹位于牙本质浅层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在口腔检查时偶然发现[3],随着裂纹的加深,隐裂达牙本质深层时,开始出现冷、热刺激痛,咀嚼粗、硬食物时出现短暂不适感,甚至在咬硬物时出现定点的短暂而尖锐的疼痛。当裂纹波及牙髓或根尖周时则会出现相应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症状,随着裂纹的不断加深最终将导致整个牙的纵裂。隐裂牙应强调早期治疗,初诊时关键是进行调颌,防止隐裂进一步扩大,须磨除过陡的牙尖及斜面,降低隐裂牙尖的颌力。还可作预防性充填,充填时主张采用复合树脂或玻璃离子充填,材料的粘结和聚合应力有防止隐裂加深的作用。对于较深的隐裂或已有牙髓病变的患牙,首先要进行大量调颌,同进行牙髓治疗,强调在治疗期间勿用患牙咀嚼食物,在牙髓治疗完成后要及时做全冠修复。在本文中对于活髓牙齿提出高嵌体修复,是因为这样制作少磨牙,尽可能多地保存牙体组织,不破坏或少破坏邻接关系,减少医源性的食物嵌塞,减少全冠修复后的边缘问题,不影响牙体的自洁功能,因嵌体冠的边缘位于近颌面,牙体和冠体的连接区域易于清洁,减少继发龋的形成。牙隐裂的发病具有对称性,当一侧牙体出现隐裂时,其对侧同名牙也存在发生牙隐裂的可能,所以有必要对侧同名牙进行常规检查或预防性调颌及对锐利牙尖进行调磨。对患者进行口腔保健指导,将会减少同名牙的牙隐裂的发生[5]。在治疗牙隐裂时,有一项工作常被医师们忽略,那就是只注重个别主诉牙的治疗,而不考虑全口牙的检查和处理,故应重视均衡全口牙合力负担,治疗或拔除其它患牙,修复缺失牙。通过临床分析观察认为,综合治疗是隐裂牙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梁登忠.综合治疗牙隐裂65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12):1615.

[2]沙琳.后牙牙隐裂的综合治疗及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7):139.

[3]樊明文周学东.牙体牙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1-132.

[4]张举之.口腔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8.

[5]周学东,岳松龄.实用牙体牙髓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