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妥月研

妥月研

(化隆二塘中心学校青海化隆810900)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时间不仅仅在课堂,学习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读物。”

【关键词】语文素养;生活;体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抛砖引玉,以求指正。

1.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大仓老师》一课教学中,当春美对“我”的发言表示异议,并明显表现出歧视同学的倾向时,大仓老师在黑板上“若无其事”地写上一个格外大的“俺”字,大仓老师的这一举动,和学生平时所见老师的行为有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学生们经过自我的对照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体会到大仓老师的“若无其事”,实际上是对春美无理言行的无声的批评;他之所以把“俺”字写得格外大,实际上是对我无声的、坚决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其他同学的教育。学生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大仓老师为人的正直、公平和慈爱。

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广泛,涉及到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外,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旅游、搞社会调查等,真正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体验,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时,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拍摄周围污染环境的镜头、搜集有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具体事例或数据,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环保公益广告,画宣传画,写报道稿等,号召全体公民保护环境。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学生不仅体验了生活,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课堂向社会进行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如讲授完《我与地坛》后,要求学生查找资料,找一找有哪些名人身患残疾,但仍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们找到了很多例子,如霍金、张海迪、爱迪生等,接着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这样教学,由于结合现实生活,不仅丰富了教材、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社会是大课堂,活教材,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锻炼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收稿日期:201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