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生关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浅析师生关系的构建

曾建

曾建四川省苍溪歧坪中学校628421

摘要:随着社会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影响,也注意到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rela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一、当前中学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1.紧张型师生关系。教师多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学生缺乏爱心、耐心,简单而粗暴。教师喜欢训斥、批评、讽刺学生,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依靠强制力量和日常权威。这种类型容易导致师生间的相互不满和情感对立,学生讨厌老师的教学。这种师生间的对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了教学气氛的紧张。

2.冷漠型师生关系。老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失去了热情和信心,无视学生的要求,置学生于不闻不问。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授课课堂,会对学习失去热情和兴趣,严重地影响了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也没有教学激情,教与学都陷入低谷,严重地阻碍了教学。

3.亲密型师生关系。老师真诚对待学生,教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体现出师长的关怀,有浓厚的师生感情。学生也热爱尊重老师,和老师成为亲密的朋友。这样的师生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关系,起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作用。过于亲密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教师会越来越缺乏威信,对班级难以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也可能出现个人情感因素,让学生感觉不公平。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虽然从表面上看仅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但却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也影响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1.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也就应运而生。在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大背景下,教师已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而是陪护者、服务员。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还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影响人的行为效果,”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心情舒畅。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构建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得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认为要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方面

(1)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能为人师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施教者,也是学生的模范和榜样,他(她)们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其中包括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思想素质修养。知识是很吸引人的,尤其是对好奇心很强的中学生来说,要用知识来吸引学生。

(2)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有序的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

(3)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互动,促进情感交流。老师和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主要是关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很少有私人感情的交流。师生间也就缺失了人文的一面。而课余时间就是师生交流的一个良好时机。

(4)教师要用爱去感化、教育学生,多体现出人文关怀。教师素质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用爱去教育学生,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伟大、迷人。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把个人情绪带到教室,不忽视学生的困难等,这些都是教师应该遵守的规定和职业道德,每位教师都应该很清楚,但却有很多人都没做到。

(5)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情况、性格、脾气都不一样,因此,对待、教育他(她)们的方式也就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待他们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尽一样,只要教师怀着一颗仁爱的心去关心、管理学生,和学生交往,就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2.学生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者施教和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在这个双向过程中受教育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生角度而言,要抵制社会错误思想,要尊敬老师,虚心聆听教师的教诲,服从教师的正确指导。

3.学校方面。学校要致力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学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师生关系的构建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在推进继续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校园文化的构建,规范教师的言行和仪表,营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4.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社会是师生关系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扩大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人们心中逐渐的根深蒂固,社会早已把“光辉”的人民教师放到了神龛上面。

四、结语

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2]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3]张健新时期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刊期号200303。

[4]孙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湖北省中小学德育网》。

[5]刘静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现代教育论丛》[J],期刊号200303。

[6]杨捷从“中心”到“对话”:现代西方师生观的转向[J].《宁波大学校报》,期刊号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