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围术期舒适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舒适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

周晓丽

江阴市中医院2144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探究冠心病者进入围术期舒适的护理会对患者带来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以及后期的效果怎么样。首先手术之前需要对120例PCI患者运行空腹血糖、血脂的检查,然后再将它们随机地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的做法是在手术之前和之后正常进行,而干预组的做法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还要对心理及行为进行相应的护理,患者手术前一天需要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进行评估,往往是在护理前和拔动脉血管后十二小时通过自评量表来衡量,应同时检测血糖、血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水平是否符合正常指标,所有人选患者基本上都采用两种方式,分别是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围术期抑郁是影响PCI术后12个月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OR=1.559,95.0%CI1.06~2.29,P=0.023),护理干预是负影响PCI术后12个月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14,95.0%CI0.02~0.84,P=0.033),护理干预是减少PCI术后12个月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当进入治疗围术期的时候,很多患者往往加重抑郁,并且抑郁的应激反应程度大大地提高,而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如果说想要减轻抑郁对心理的负担以及减少手术后12个月的一些不良血管事件,那么就需要将心理护理以及行为护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合理、舒适地为患者进行治疗诊断。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围术期舒适护理心理状态

心血管疾病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就是冠心病,它的死亡率很高,一般来说,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合理、舒适的护理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有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着患者的整个治疗疗程,因此很多医院现在特别关注及重视心脏诊疗患者的护理干预问题,通过研究表明,它不仅能够降低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它也能改善患者手术后的身体的反应效果,为了弄清楚心理护理和行为护理的完美结合对诊疗患者的心理状态、激素水平、炎症反应等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就设计了一些临床的研究,有随机的、对照的、单盲的,来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在2015年7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非急诊心脏介入诊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近期患有急慢性感染、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脏其他疾病(心肌炎、心肌病及风湿性心脏病)及近2个月内手术创伤、烧伤及外伤。护理干预护士的选择:有责任心,善于沟通与交流的护士担任。

1.2方法

先将患者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编号,然后将患者随机地分配到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要对心理及行为进行相应的护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手术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跟患者进行相应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患者是否恐惧、紧张或者是放松,2、手术之前要跟患者进行沟通、讲解一些医学上的知识,让他们对手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使他们更加放松、更加从容的去面对手术。3、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等好宣传的工作,要以患者常沟通,让他们了解心脏介入手术的优点,有恢复的速度比较快,效果比较好,让他们能够信任医生,使他们能够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工作,给以慰藉、沟通与鼓励,让他们能够更加的放心。4、术前询问患者所喜欢的轻松音乐的类型,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播放其所喜欢的音乐直至手术结束,术中与患者谈论疾病以外的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以转移其注意力.5、拔管时护士在床边陪伴患者与患者谈论疾病以外的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使其转移注意力,同时按摩穿刺侧肢体及腰部以减轻疲劳及不适,并拔管后6h协助患者逐渐在床上活动。术前1天进行术前护理干预,术中及术后术护理干预均根据介入程序的进行而实施。在术前护理前和拔动脉鞘管后12h进行焦虑和抑制评估(焦虑及抑制评估者由2名专职护士分别评估,评分者及被检测者均不清分组情况),并抽血检测血C反应蛋白(CRP)、血糖、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浆皮质醇。所有病例术前l天口服阿司匹林0.3g、氯吡格雷300mg,术中应用肝素8000~10000U。术后速碧林(低分子肝素钙)0.4~0.6ml,每12小时1次,连用7d.阿司匹林100mg,1次/d,连用12个月.氯吡格雷50~75mg,1次/d,连用12个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连用12个月。随访12个月,所有人选患者均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终点为12个月内的不良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和靶病变血运重建(TLR)。

1.2.1焦虑及抑制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共20个项目,每项4级评分:1分,没有或很少有.2分,少部分时间有.3分,相当多时间有.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正反向计分所得总分乘以系数1.25得出标准分。由专人发放问卷,患者自行或指导者提问方式进行,表格由评定对象自行填写,在评定之前,护士将SAS和SDS每条问题的含义及量表的填写方法给予解释。SAS和SDS由自评者评定结束后,护士将20个项目的反向计分相加所得粗分乘以1.25得标准分。SAS总分越高,焦虑越严重.SDS总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1.2.2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浆皮质醇测定(外送昆山迪安医学检验所),CRP用ELISA法测定(ELISA检测试剂由日立生化公司生产),操作均按试剂盒的说明要求操作。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选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在同一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SAS及SDS评分采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U检验,余计数资料采用行×列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分组后两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冠心病分型、病程、血胆固醇、支架植入冠脉数的例数、穿刺部分及手术持续时间(术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个随访中,对照组和干预组死亡各1例,对照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例,对照组靶病变血运重建17例.干预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干预组靶病变血运重建2例。干预组在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在靶病变血运重建的不良血管事件上比对照组减少(χ²=14.07,P<0.01),干预组在干预组不良血管事件比对照组减少(χ²=11.04,P<0.05)。见表1及表2。

2.2术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ACTH、CRP、SDS评分、SAS评分及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干预组术后的血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的ACTH、CRP、SDS评分及SAS评分均比术前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术后ACTH、CRP及SDS评分均比术前显著升高(P<0.01),但干预组术后ACTH、及SDS评分均比对照组术后的降低(P<0.05)(见表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围术期护理干预、抑郁及血胆固醇是影响PCI术后12个月不良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抑郁及血胆固醇B值均为正值(分别为0.444和1.207),护理干预B值为负值(-2.175),护理干预是减少PCI术后12个月总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术后SDS评分、SAS评分、血清ACTH及血浆均比对照组的降低,术后12个月总MACE比对照组少,且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显示围术期护理干预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不良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表明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12个月总的不良血管事件。采用本研究中的护理干预包括五个方面: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社会支持及行为干预。表明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以包括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社会支持及行为的舒适护理干预可能可通过降低抑郁的心理应激及减少术后不良血管事件。本研究采用的是包括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社会支持及行为干预在内的护理干预,但抑郁评分仍比术前增高,这可能本研究的护理干预方法仍有待改进或与其他因素有关而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心理干预只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支持性干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缩短病程,促进康复,但尚未建立系统的心理干预模式。所以如何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实施个性化、综合性心理干预等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通过本研究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可引起患者抑郁的心理应激反应增高,而抑郁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不良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心理护理结合行为护理的舒适护理干预可减轻围术期的抑郁负性心理反应及减少术后12个月总的不良血管事件。

4参考文献

1张长敏.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2梁丹.梁慧心.温利方.舒适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年33期

3黄定珍.郑耀珍.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及效果探讨[J].全科护理.2015年12期

4史风琴.王克梅.观察舒适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年06期

5沈丽.汤柳丽.黄莺.施玉峰.舒适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年10期

6郭建星.李海燕.张慧旭.魏静.龙友爱.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36期

7李雯懿.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0年05期

8熊秀芳.实施舒适护理模式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疾病影响程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