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的变化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颅内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的变化及意义

巴特尔

巴特尔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37

【摘要】目的对颅内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的变化值进行分析,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总结.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0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将40例良性肿瘤患者作为良性组,4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恶性组,另选择同时段收治的40例因手术而作鞍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血清SA和CSF—SA含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血清SA含量明显增多,CSF—SA含量明显减少(P<0.05);良性组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恶性组(P<0.05);脑肿瘤患者的治疗后的血清SA和CSF—SA含量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脑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和评估,故该检测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关键词】脑肿瘤;血清;脑脊液唾液酸;含量;变化【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94-02

脑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肿瘤又被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且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随着我国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们面临的物理和化学污染日渐增多,该疾病的发病率也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脑肿瘤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因此,做好脑肿瘤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十分的重要[2].本文为进一步探究脑肿瘤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含量变化,特选择了我院收治的8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时段收治的40例鞘膜积液患者作为对照组,现报告整理完毕,具体陈述如下.

1研究资料和分析方法

1.1研究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将40例良性肿瘤患者作为良性组,4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恶性组,另选择同时段收治的40例因手术而作鞍麻患者作为对照组.良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09±11.04)岁,男女分布比例为23:17,其中有11例脑膜瘤患者,23例垂体瘤患者及6例听神经瘤患者.恶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9±11.27)岁,男女分布比例为24:16,其中有16例脑膜瘤患者,18例胶质瘤患者及6例转移癌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3-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7±11.36)岁,男女分布比例22:18.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数据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

1.2分析方法

1.2.1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检测方式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并在采血前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针头是否存在空气和水分,保持针头锐利、通气及光滑,血液采集结束后,将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注入抗凝管中,以防止溶血和泡沫的产生.采用等速电泳法测定血清SA和CSF—SA含量,采用LKB公司生产的Tachophor2127型等速电泳仪,配套产品均使用LKB公司所生产的标准品.1.3观察指标对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A和CSF—SA含量、对照组患者的SA和CSF—SA含量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观察指标.1.4数据处理对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A和CSF—SA含量、对照组患者的SA和CSF—SA含量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血清SA和CSF—SA含量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若组间数据间的P值小于0.05,代表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经治疗后,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血清SA和CSF—SA含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血清SA含量明显增多,CSF—SA含量明显减少(P<0.05);良性组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恶性组(P<0.05);脑肿瘤患者的治疗后的血清SA和CSF—SA含量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脑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临床危害性较大,如不及时治疗,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治疗脑肿瘤的主要手段是外科手术,但是脑肿瘤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因此,在术后随访的过程中,做好脑肿瘤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十分的重要.唾液酸(SA)是重要的肿瘤标记物,作为9-碳单糖的衍生物,被认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血清SA和脑脊液含量经临床证实可以作为各种肿瘤疾病的诊断依据,对评估患者的疗效和判断患者的预后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是了解脑肿瘤患者肿瘤程度的重要评估指标[4].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患者在手术后的CSF—SA含量会减少,但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下降幅度小于良性肿瘤患者,这主要是因为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病变肿瘤不能完全被切除[5],且手术创伤的反应持续时间更长,而CSF循环所受的应激反应较小,加上医疗技术的进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良性肿瘤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肿瘤能够完全切除,故良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后的血清SA含量会增加,CSF-SA含量会下降,且CSF-SA含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恶性肿瘤患者[6].在临床中,可以通过CSF-SA含量的改变,准确快速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判断.血清SA对乳腺癌、肝癌、鼻咽癌等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并且对其预后观察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同时血清SA也是判断脑肿瘤良性、恶性的重要指标.非肿瘤患者在手术后的血清SA含量也会增加,并非是肿瘤患者的特有指标,SA是急性期的反应物质之一,可以有效抑制机体内的炎症反应,进而促进防御组织的恢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显示[7],颅内肿瘤患者在手术后的1-2个月内进行复查,可以发现血清SA会呈上升的趋势,部分临床专家还认为,血清SA的变化对判断疾病转归的价值远远高于诊断价值.在本研究中,有2例脑转移癌患者在手术后因全身衰竭死亡,但未发现存在颅内转移情况,这两例患者的血清SA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并且CSF-SA含量比术前明显更低,这表明,CSF-SA含量的变化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含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血清含量明显增多,脑脊液唾液酸含量明显减少(P<0.05);良性组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恶性组(P<0.05);脑肿瘤患者的治疗后的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含量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对脑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和评估,故该检测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1]林涛,蔡军.脑肿瘤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唾液酸含量变化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32):9-10.[2]薛胜祥.不同类型脑肿瘤患者血清IGF-Ⅰ表达水平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6):544.[3]韩彬彬,冯莎娜,王慜杰等.血清S100BB蛋白水平与肺癌脑转移的相关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4):324-327.[4]刘志忠,陈燕,叶虹等.星形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患儿血清IL-6、IL-8和MIP-1α水平变化[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5):278-281.[5]杜丽莉,韩存芝,荆结线等.血清磷酸丙酮酸水合酶检测在颅内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2,24(7):472[-474.6]李旭,姚智.不同类型脑肿瘤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2687-2688.[7]张文英,刘树森.脑肿瘤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研究[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3,36(6):48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