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浅谈杨春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1

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浅谈杨春玲

杨春玲

杨春玲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中学252600

俗话说“亲其师,进其道”,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的知识,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尤其是当今生物实行会考,更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感情投资,树立学生信心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只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和赞同,那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了。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在导入新课时,可从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设计“血液循环”导入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种血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是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的呢?血液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的知识。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产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蒸腾作用”一节,从生活实例中引入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炎热的夏天里,人们坐在大树下与坐在广场中的大洋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呢?学生会同声回答:“在大树下。”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解说道:“因为大树具有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周围空气湿度,并降低空气的温度,所以大树下乘凉感觉舒服些。那么,什么是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容易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四、利用直观手段,增强兴趣

直观手段包括直接的直观和间接的直观。利用直观教具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切,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形象化的语言要求在保持科学性、思想性统一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有趣、化浅为深、化抽象为形象。例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内容时,需要学生去记忆心脏的四个腔的位置,部分学生往往记不清“心房”与“心室”的位置,我们就可以打比方:上面的是“房子”,下面的是“地下室”;再比如说:要描述“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时,就可以说“大约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体重。”

五、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维妙维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简而言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