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教授隔脏论治脾胃病临床案例分析

/ 1

沈洪教授隔脏论治脾胃病临床案例分析

孙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江苏南京210014

关键词:沈洪;脾胃病;隔脏论治

脾胃病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沈洪教授诊治脾胃病患者众多,很多患者病情复杂、迁延难愈,老师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隔脏疗法诊治脾胃病,往往取得奇效。现列举其中3个典型病例浅谈隔脏论治在脾胃病诊疗中的具体应用。

1.胃痛

案例:杨XX,女,14岁,2012-08-06因“上腹痛间作9年”至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就诊,门诊号SZ00816362。

病史:患者自5岁开始上腹痛间作,无明显诱因,无规律性。患者发病以来反复至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病情无改善。

症状、体征:胃脘灼痛,时作时止,无腹胀,无嗳气反酸,纳谷不香,大便尚调。面赤,口渴喜饮,舌尖红,苔薄黄,脉小滑。

既往史:无。

辅助诊断: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脾胃郁热);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处方:四君子汤+导赤散加减

用药: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生甘草6g陈皮10g藿香10g木香6g葛根10g炒薏仁15g炒谷芽20g炒麦芽20g神曲15g连翘10g生地6g通草10g淡竹叶6g

浅析:本病例为未成年患者,老师认为少儿生长旺盛,阳气有余,此患儿舌尖红,苔薄黄,脉小滑,辨证应属心火有余,且《内经·素问·至真要论第七十四》有云:“诸痛疮疡,皆属于心”[1],故本例胃痛乃心火所致。治法上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同时,加入导赤散清心火。导赤散源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中以木通为君,因其含有马兜铃酸,恐致肾功能损害,故以通草代替,并加入连翘作为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

患者口服上方5剂后,诉腹痛、纳谷不香等症状均有好转,仍有面赤、口渴等,患者后继服上方14剂后症状完全缓解。

2.腹痛

案例:江XX,男,65岁,患者因“腹痛间作2年”于2012-06-18日入住江苏省中医院,住院号426260。

病史:腹痛以脐周明显,季节变换、情绪激动易发作,发作时自觉脐周肌肉紧缩、痉挛;大便3次/天,每餐后半小时即如厕,大便稀溏,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既往史:有慢性胆囊炎病史5年。

辅助检查:B超示:胆囊壁毛躁,其余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诊断:中医诊断:腹痛(脾虚气滞);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用药:太子参15g茯苓15g白术15g山药20g薏苡仁30g扁豆6g夏枯草15g垂盆草30g珍珠母15g生牡蛎15g生甘草3g

浅析:本病例沈老师以健脾渗湿+清肝镇肝为治法。患者食后即泄、便溏,为脾胃虚弱之象,予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其腹痛发作时自觉脐周肌肉紧缩、痉挛,老师取《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之义,辨证为“肝风内动”,且患者平时性情急躁,动辄发怒,故用珍珠母、牡蛎镇肝息风,夏枯草、垂盆草清肝利湿。

患者服用上方5剂后诉脐周痉挛症状明显好转,随后原方山药加至30g继服7剂后大便次数减少、成形。

3.泄泻

案例:李XX,男,28岁,因“粘液便6月”于2011-10-19日入院,住院号411056。

病史、体征:患者为赴美留学生,学业压力大,作息、饮食不规律,于2011年3月出现黄色稀水样大便,日行10余次,伴有腹痛、肠鸣、里急后重。4月发现大便带有较多白色粘冻,半年来体重下降15公斤。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微腻,脉弦缓。

既往史:无。

辅助诊断:肠镜: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左半结肠。

诊断: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湿胜),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用药: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5g茯苓15g陈皮10g葛根10g黄芩10g黄连3g仙鹤草15g炒苡仁30g淮山药20g木香6g败酱草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白蔹10g炮姜5g诃子10g

浅析:本病例老师所用治法为补脾柔肝、祛湿止泻。患者留学在外,情志不调、饮食不节而发病,其泄泻必伴腹痛,属痛泻一证,因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运化失常所致,故选用痛泻要方以补脾、柔肝、止泻,加葛根芩连汤燥湿止利。本例患者病程时间长、病势重,除中药煎剂口服外,同时予浓煎剂灌肠每晚1次。患者住院治疗5天后腹痛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为3次/天;治疗21天后无明显腹痛、里急后重症状,大便1~2次/天,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唐]王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全2册)》,[M]。出版社:中医古籍,北京南文博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8:100

【2】[唐]王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帝内经(套装全2册)》,[M]。出版社:中医古籍,北京南文博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