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的联系王亚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讨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的联系王亚萍

王亚萍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541600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城市也在不断进行着土地规划和环境的建设,但是二者的同步进行难免会有所碰撞,因此必须处理好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城市建设的良好发展。本文对我国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以及其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对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环境建设

1.城市环境建设

1.1城市生态环境容量的概念

每个城市生态环境容量的适宜性有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性进行体现,而生态环境容量是由各项指标单独进行相应的界定的,但是各项指标所体现的指标值是在动态变化之中的,而且其变化规律不好捕捉,因此生态环境容量并不是一个好界定的概念。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城市生态环境容量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建设适宜性和生态适宜性之间的匹配度的问题,因此生态环境容量的适宜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生态系统内所有物质利用的节约程度;二是,生态系统内所有物质的利用速度;三是,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度,进而表现出生态环境的生长活力;四是,生态系统内资源的开发和后果之间的协调性,最终表现的生态环境的分解能力应该对人类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1.2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现代城市不断向着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大环境发展,努力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段上的和谐,并且各种设施所代表的机构、社团或者团体之间也能够表现出和谐性。因此在此努力目标的指示下,城市在土地规划方面便有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要想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平统一和共同发展,必须在有形和无形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除此之外,还要明确城市土地规划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建设处一片钢筋水泥的场地,而是要形成一个与生态环境高度统一的充满社会经济活力的城市。因此在对城市土地进规划的时候,必须要对城市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规划要求进行分析和协调。

2.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所存在的问题

2.1城市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

由于城市郊区和村庄里的人均土地消耗量越来越大,农业地域、森林区等逐渐减少,造成了大量的国土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几乎我国所有的城市都在经历类似的发展过程,绿地逐渐被整齐划一的建筑物所代替。与之伴随而生的,城市中心的居住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更使得城市环境加速恶化,现如今为了取得房屋开发的效益,城市开始向高空发展,伴随而生的环境遮挡和高空污染问题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恶化。

2.2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负面效应突出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郊区蔓延问题逐渐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郊区的蔓延是社会使用者和一些私人部门获得利益的内在表现,但是其产生的成本却是外在的,即使得城市、社会和环境成本不断增加,农用地和绿化地不断缩小,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这都会使得城市中心逐渐衰落,而且从内在来看这种空间不断扩大也会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造成群体的隔离,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并且加剧贫富差距。

3.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3.1发展需求和生态伦理观的矛盾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合理认识衍生出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在现代科技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之下,人类许多理想都得以实现,但是人和人的理性认识不是万能且客观的,有些东西是无法靠科学和技术努力实现的。因为人和人的活动从未脱离自然的大环境,在整体情况下也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自然的惩罚,因此人类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伙伴关系,并且根本无法靠人力改变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3.2环境恶化和传统征服论的矛盾

人类社会主要来源于传统的征服论,人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周围的环节进行设计和履行才发展出的社会,但是人没有逐渐认识到自己也身陷其中,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问题是难以为继的。自然界是公平的,人类活动从聚居状态发展到田园城市的过程,自然界都通过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反馈,因此人类开始想要将自己的活动与自热进行设计结合,体现出强烈的回归自然的欲望。但是虽然有此想法,环境恶化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这便是对自然进行政府的过程与环境恶化之间尖锐的矛盾。

3.3资源环境与传统价值观的矛盾

传统的价值观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肆意开发和占用,诸如空气、水和森林等传统观念上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在慢慢恶化和消失,资源逐渐衰竭、生态不断恶化的现实便于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的价值观产生冲突,人定胜天的理论不断被打破,最终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断陷入艰难的处境。

4.加强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协调性的措施

4.1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土地空间的规划和配置应该以供给方面作为主导,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最终战略意义为基础,对土地资源的供给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对于此方面而言,城市用地的置换是实现城市存量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适应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能够有效保护耕地,对城市所村土地进行盘活,进而优化城市结构,拓展城市建设资金的渠道,最终促进城市的更新和可持续性发展。

4.2处理好环境建设与资源稀缺之间的关系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因此我国城市的中心必须向着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内涵式建设道路发展,无论是现代化城市所需要的综合性城市中央商务区,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商业性市中心,都需要对公共建筑进行高密度的建设,充分利用中心土地,为环境建设留出余地。

4.3树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己,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类在进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使其控制在环节和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对污染和浪费行为进行严格的杜绝,不断提高可循环使用资源的利用率,而对于不可循环的资源应该使其耗竭速度小于可代替资源再生的速度。除此之外,还要使得废弃物的排放量不得超过环境的容量,努力保证自然生态的秩序的完整和良性循环。

4.4采用国家干预的方式进行协调

在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总的经济效益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总的公共利益是由社会公平反应的,因此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平和效益。其中公平是要求所有的市场运行方式都在一条规则上进行,所有进行市场活动的个体或集团都要对其应得利益进行分享,而效益原则是要求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发挥其最大的潜在效能,努力促使社会总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可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国家可以通过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节,最终创造出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在此基础上使得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协调。

5.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土地规划利用空间越来越大,这便给城市环境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也影响着正常的城市环境建设,因此必须对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了解,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二者的协调性发展,才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俊.规划的变革与变革的规划[J].城市规划,2010(6):20~25.

[2]王利,韩增林,王泽宇.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三规”协调设想[J].经济地理,2008(5):845~848.

[3]岳文泽,张亮.基于空间一致性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8):47~53.

[4]杨保军,陈鹏.制度情境下的总体规划演变[J].城市规划学刊,2012(1):54~62.

[5]罗小龙,陈雯,殷洁.从技术层面看三大规划的冲突——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