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疗法在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探讨

/ 2

非药物疗法在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探讨

杨井川1关忠新2

杨井川1关忠新2(1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医院151300;2黑龙江省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152519)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324-02

上古先民于生存搏斗中经验压按、敲击、切割、刺血,或烤冻,或静息冥思、自我动作等能令不适、痛楚得以舒缓,当其有意识地重复上等行为并应用于疾患苦楚之时,便产生了非药物疗法。从其治疗意义上,由于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现象)的敬畏、观察、崇拜、体验及认知天、地、人系统及其关系,形成天人感应的意识,所谓“人与天地相参(相关)”。当时,“神”之义为申示,即上天赐疾申示(折)对有所不敬之罚;“鬼”之义为索归,即地土予病索归(天)对有所冒犯之惩。而原始非药物疗法成为共识正是出于警神(天)拜鬼(地),借巫之司仪操作(施术)、图腾崇拜之程式(受治),以沟通上苍、驱走邪魔(信念),达到消除疾苦、强身健体(生存),祈求兴旺丰收(意欲),这种形神并健之疗法令古人能在恶劣环境中自强不息、繁衍昌盛。今天回顾、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应看到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内容和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敬神拜鬼的仪式就是治疗过程,此特异性的医疗实践与医学实验是医学发展的直接基础,经验的积累,结合古代自然哲学上升为理论基础,因而产生了经络、阴阳五行等天地人关系的整体学说,体现了自然人的生理本能。先民偶尔进食一些草石(药物)竟能收到与非药物疗法异曲同功之疗效,因而发展了药疗(化疗),而药疗之诊断、辨证、治则、补泻等均沿用非药物疗法之理论。从上古至秦汉时之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非药物疗法的理论总结。阶级分化、社会进展,社会制约着医学的发展,人受社会所约束,人生活在自然与社会间,医学亦发展到药疗与非药疗并行之样式。自然创造了人,人的活动振动了自然(天地系统)而产生人类社会(人文系统),社会影响、干预人的活动而渐离自然环境。由于人的活动繁复,随一定的治疗痛苦,主动接受损伤等的非药疗的仪式受到冲击,至清代光绪诏令(1882)“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令其在正统地位中日渐式微,却成就了药疗的温病学派的兴起、发展。由于非药物疗法治疗围范广、简单方便、易学易用、安全价廉等特点,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流落民间坊肆、江湖郎中、庙庵僧尼,功能偏于保健强壮防衰,这门医学治疗学的治疗对象也就是停滞、屏蔽于社会的基础民众。

西学东渐,科学日新乃至近代社会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遭破坏,人为的理化生物不利因素日甚;人脱离了自身所处之自然环境,日益依赖社会功能;技术先进,药物纯度日精、浓度愈高,而药源性疾病亦日甚,对于代谢病、免疫病、心因性功能性等疾病可堪棘手。

置今人于荒野,生存者必鲜,如海空难茫野中生还者视为奇迹(本能屏蔽);

置古人于现今社会,久活者罕,如狼孩等捕置社会必天(变异失败);

置今人于非古今非地之地,久必不能耐,如太空人短暂飞行后抵地连承负自身重力活动亦限,即太空病(环境选择)。

“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干人,人似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颇具“人择原理”思想,

生物是遗传信息决定体系,遗传信息是决定生物表型的密码指令,其决定并调控着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决定着生物的代谢类型,是生物表型之表现者。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均储存于DNA分子中,信息从DNA向蛋白质的流动称基因表达,其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在细胞繁殖和DNA复制调控中,近年相继发现许多调节因子参与有关调控过程,有激发或抑制DNA复制,有促进或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繁殖与DNA复制调控机理直接相关,这时阐明细胞繁殖、分化、衰老等机制有助。

DNA通过复制、转录发挥其遗传与表达生物性状的功能,变异是DNA必不可少的另一功能,遗传与变异离不开DNA的修复、突变、重组,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体现DNA复制与修复、突变、重组之相互关联中。DNA复制中结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在多种理化因素的作用和医疗打击下,DNA不断损伤,个别未经修复的改变通过复制传给后代即引起突变,突变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题之一。重组是改变DNA序列引起遗传变异的又一机制,也是DNA修复的一种途径,可见三者两两密切相关。

从进化观点,生殖细胞DNA重组可使后代获得新的基因组合,扩大信息容量,丰富了进化所需之选择材料,也可分散、稀释DNA分子中的突变事件,使伏势突变得到选择的机率增大,也是一种修复DNA损伤机制,对生命的延续和生物的进化都具有积极意义;重组可改变基因的表达效应;是免疫多态性的基础。

非药物疗法实质为“生物学反应调节”疗法。机体某些细胞对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刺激发生反应而产生的对其他细胞或对这些细胞本身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产物一调节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促化因子等。调节因子直接作用、特异地杀伤病理细胞(祛邪),或间接通过生物连锁反应改变病灶宿主(经络、脏腑)的机能(扶正),这明显异于化疗对细胞的作用。在免疫调节及细胞分化中有重要作用,可依赖抗原生物反应调节,通过对相关抗原作用产生免疫反应;可独立地激活体内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抑杀作用。

自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人体生理环境之失调(控)日益为人民所认识、重视,其严重程度已超出自然及机体之自洁、自复能力,足以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及生命。“回归自然”的提出足以显示对现代社会之负面对自然人之危害之重视。

生态环境之回归自然并非摒弃现代科技,而是以先进科技消除污染、洁净水圈、气圈、地壳圈,保护森林野生动物等以提高自然之自洁、自治能力,保障环境的生活质量,这是自然环境之修复、变异、重组。

人体内环境之回归自然倡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通过内外因刺激、反应,反馈,以生物反应调节机制使信息转录以修复、变异、重组机制臻生命质量更佳之现代人,以达“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近年之非药物疗法中除愈病强身外,尚有命为“返祖、启能、开智”等现象报道颇多,足显其功。

该法重启于民间,当属“礼失于朝求之于野”乃医学之修复、变异、重现,为医学之回归自然。其本身正是研究人体生物学(人体科学)之主角,是治现代病之灵方妙法。

人体生理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不是征服的对象,征服所得之报复经验良多,历史明证,且后果堪状。

若将上诸法则编码,实乃不同层面之同一模式,这是大自然规律下绚丽多姿之迭代、分形,分形其实就是自相似结构,这就是大自然冥冥中之混沌之序。从医学生物学角度看,非药物疗法乃是此模式优化之原始驱动力。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在医学发展中为自然疗法,居医学之DNA地位;其意义在于无论对生命进化、对医学发展都具修复、突变(适应)、重组功能,是自我完善之优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