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张秀兵

张秀兵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江苏滨海224532)

摘要:语文是一门将基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统一的基本特点,它在培养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推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建设。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语文课程培养、推进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以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

一、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统一特点的基本学科[1]。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在语文知识讲解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素养;通过语文应用、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来促使其均衡又富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发展。由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中可看出,语文教改的走向是跟循当代社会发展人文精神的要求的。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是当前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当务之急,而高中阶段正式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最佳黄金时期。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富有诱惑性作用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正在某些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比如一些追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一味追求享乐的腐败主义。这些都在影响着高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同时一些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一些精神也被学生错误的、扭曲的理解与接受,对其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不少高中学生丧失斗志,缺乏奋发向上的意志精神,最后导致其荒废了学业。面当今社会的种种诱惑,我们应加强对其的教育力度,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并发挥其教书育人的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促进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中阶段中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高中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从而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奠定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增强其人格魅力。由于高中阶段是学生性格、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定型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时期,因此要注重这一阶段学生人文精神的建立。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现在学生所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依据新课程的标准而改编的新教材,在其语文内容的选编上较为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3]。教材中所编入、所引用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外化。在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利用其中所含的人文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进入文章内部、读懂读透,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高中语文教材就好比一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资源宝库。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也就是在与富有丰富思想情感的先辈、哲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从阅读中吸收其内在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从而使自身受到相应启发,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平凡的世界》这一文章,作者通过对人物之间所存在的复杂矛盾纠葛的描述,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中普通人们的形象。以孙平为代表,描写了平凡人物中充斥着人性的善与美、丑与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对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人性的美好,进而激发学生对假、丑以及恶的厌恶,对真、善、美的期待。

(二)开展课堂互动,营造充溢情感意境的人文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是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蕴含丰富人文教育的讲解过程[4]。教师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上进行交流。课堂中设立情景环节,进行意境重现,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要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狭小、封闭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听、去说、去感受,形成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情境,从情感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多为学生讲解一些蕴涵高尚思想和积极情感的一流大家的作品,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知。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定期举办讲座、交流会等,来丰富学生知识,扩宽其思维空间,丰富其人文阅历。

比如《祝福》这篇文章,在讲解祥林嫂自身不幸遭遇的时候,教师可以深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读后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所感。在不断的情感表述中,使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他人的痛苦,但要关注他人的痛苦,这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关心、关注,使学生学会倾听,充满爱心。这样便可使整节课充满“人文”情境。

(三)营造人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情怀。

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善于在每一教学环节都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感受人文情怀。在课堂上不要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发表个人见解的意图,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5]。

比如讲授《雷雨》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怀与关爱的氛围,建立讨论小组,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充分了解、认识周平、侍萍等人物。通过各小组间的辩论式的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那个社会的资本家,同时也对文中主人公的遭遇进行理解,用人文精神去关爱文中人物。

(四)丰富人文资源,拓宽语文教育的空间。

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中,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与生活、社会进行融合。课堂中为学生推荐大家名著,让学生领略不同大家的思想,丰富其自身的审美情趣,体会不同人生的人性理念,形成人文情怀,加强人文关怀。另外,将课堂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从实际中充分体会人文精神。

比如《母狼的智慧》,文章描述母狼为保护其幼崽,以自己的一死来换回幼崽生命。在学生学习中,要使其充分感受母狼对幼崽的纯洁无私的崇高的爱子之情,要对其脆弱的生命起敬。这样的文章便于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从而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金启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3]陈寅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备教导航,2008,(5).

[4]刘丹.语文教学,人格心灵的唤醒[J].教育艺术,2005,(11).

[5]郑天存.情感陶冶的回归价值取向的重构[J].理论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