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陈涛

四川省江油市华丰初级中学校陈涛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由畏惧、讨厌数学变成亲近、喜爱数学呢?其关键就在于优化课堂教学。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积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真正的学生发展观,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就需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实际上,课堂教学的优化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优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也可以说就是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优化。而决定这一切的就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要准,既要紧扣时代特点,又要符合科学规律。教师应当精心设问,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新颖、独特、有创意,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多设计开放式的、能启迪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话题或情境,鼓励学生探索,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要找出解题的方案,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内化为自觉行为,力求占学生时间短,但对学生影响深,使学生收益大。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初中数学能锻炼人的适应能力,也能使学生开拓自己的意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对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难题的解答的诸多困难。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通过系列训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提高,意志毅力增强,因而学习成绩提高较快。我们把传统教学中笼统的教学目的,变成现在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对课程标准的层层落实和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科学测定与评价。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沉闷、机械,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效率低。有效的手段能大大地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把书本上抽象枯燥的方程式变成具体而有趣味的实践性的东西,培养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实际运用,得到锻炼,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数学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过深或过浅,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问的问题过难,又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手。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

因此,数学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课标和学情等,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多数同学经过一定的思考可以解决问题。

总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具体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实践。它需要教师自身的优化,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优化,尤其需要师生双边活动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