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左权县拐儿镇拐儿村滑坡治理工程方法探讨肖春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山西省左权县拐儿镇拐儿村滑坡治理工程方法探讨肖春芬

肖春芬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省晋中市030600

摘要:拐儿村滑坡坡体前缘为村民居住区,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受强降水和其他人为因素影响发生明显滑动,其威胁范围较大,危害程度严重。严重威胁滑坡体前缘的18户109人居民生命和156间民房等财产;直接威胁供拐儿村3000余人饮用水水池及120m长的供水管道;潜在经济损失约3200万元。滑坡险情等级为“中型”。本文现针对拐儿村滑坡特点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拐儿村、滑坡治理、抗滑桩与挡板墙

一、滑坡发育特征

拐儿村位于左权县城东南直线距离18km,行政区划隶属于拐儿镇管辖。1996年8月4日,左权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日降水量达97.2mm,之前也有多天持续降水,拐儿村西古滑坡体上开裂了多条裂缝,后缘周界裂缝长约50m,宽度最大达60cm,最大下错30cm,南部与中部由于开挖坡脚局部滑动较明显,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小滑坡,坡体上发育多条裂缝。主滑坡体长约80m,宽约100m,厚度2.6~8.5m间,平均厚度7.5m,面积约为7200m2,体积约为5.4万m3,规模为一浅层的小型滑坡。滑坡坡面上部呈阶梯状缓斜坡,坡脚呈近直立陡坡,滑坡坡脚与后缘最大相对高差约25m。坡体主滑方向为103°,滑坡平面形态为顶窄下宽的簸箕形,剖面形态呈阶梯状与直线形复合型,北侧周界为一近东西向的1.5~2.5m高的土坎,村民耕作修田与修建蓄水池对地形有一定的改变,南侧周界陡坎明显,相对高差8~15m。勘查成果:滑坡体性质为土质,滑体岩性由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残坡积物粉土、碎石土、粘土组成,滑移面主体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的分界面,滑带土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厚度为0~1.8m,滑床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块石,埋深3.6~7.6m。

二、滑坡形成机制

1、降水:是诱发边坡发生滑动最活跃的因素。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37.5mm,年最大降水量863.4mm(1971年),年最小降水量311.2mm(1986年),日最大降水量97.2mm(1996年8月3日~4日),时最大降水量为36.8mm(1996年8月3日22时40分~23时40分),十分钟最大降水量为13.7mm(1996年8月3日22时54分~23时04分),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6~9月份。强降雨是滑坡(尤其是浅层堆积物土质滑坡)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触发条件,是滑坡形成的主导因素。

2、地形地貌:滑坡体西侧为一大的斜坡地带,极易将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滑坡体;滑坡体最大相对高差26.7m,整体坡度约35°,坡体呈阶梯状,大体有3个平台,阶面宽5~8m,三个斜坡带,斜坡坡度40°左右,高2~5m,平台承接了斜坡上的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导致坡体静水及动水压力增强;滑坡前缘为高3~5m的直立陡坡,为滑坡提供了滑动空间,不利于边坡稳定。

3、岩性特征:滑体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碎石土,滑带土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滑床为长城系石英岩状砂岩。坡体上部碎石土土质比较干、疏松,具有大孔隙,易于降水入渗,软化滑带土粘土,粘土在天然状态下的最小粘聚力为27.8kpa,在饱水状态下的最小粘聚力仅为8.9kpa,说明遇水抗剪强度急剧降低,属易滑带土;滑床岩体为石英岩状砂岩,土岩接触面平直,坡向与滑坡方向基本一致,坡度约15°~22°;坡体岩性结构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4、人为因素:村民在坡体前缘与侧缘建房、修路、修建蓄水池、取土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了临空面,对坡体的抗阻应力改变较大,在坡面上修建梯田,改变了原有坡型,形成多级平台,导致坡面排水不畅而渗入地下,不利于坡体稳定。

综上所述,滑坡体地形地貌、坡体岩性结构、人为改造坡体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大气降水是其主要的诱发因素。

三、滑坡治理方案

在对滑坡勘查与施工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程经济、科学合理、整体美观、易于施工的前提,确定滑坡总治理方案为:在坡体近前缘设置人工挖孔抗滑桩与挡板墙工程,对滑坡坡体上裂缝填埋夯实,防止降水沿裂缝直接灌入滑移面;在滑坡平台与周界修建截排水沟工程,尽快排泄滑坡周界与坡中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

1、抗滑桩

在主滑坡体近前缘水泥路西侧修筑抗滑桩工程,本次设计抗滑桩为方形抗滑桩,抗滑桩段设置于土体段与设桩区地表以上2m,滑移面以下4m;桩与桩中心间距为5m,共布设20根抗滑桩。根据滑坡滑移面的埋深情况,设计1号桩,桩长为8.5m;2~12号桩,桩长均为10.5m;13~20号桩均为12m。实际桩长要根据挖桩后的实际深度具体调整。

钢筋笼制作采用φ32HRB335级点焊钢筋用φ10@200的箍筋,同时每1m设置1道φ16加强筋,用C30砼浇筑至桩顶(即地面以上2.0m)。桩与桩间挡板墙同时浇筑。

抗滑桩施工应隔桩进行,由推力最小的北部开始施工,桩身开挖应分段进行,分段长度以2根桩为宜,严禁大开挖。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上部坡体的监测,以确保施工安全。

2、挡板墙

在两根桩之间,地面以上设置挡板墙,一方面防止土体从桩间挤出,另一方面与抗滑桩共同构成抗滑构筑物,增强整体稳定性。设计桩间挡板墙宽度为3.5m,挡板墙高度为地面以上2.0m,以利于阻挡地面以上浅层土体在自重状态下下滑,挡板墙厚度0.8m,挡板墙顶与桩顶标高相同,墙身内横向配置主筋16φ32@250,横向φ32主筋通过桩体与另一个挡板墙φ32主筋互相连接,并与桩体内纵向主筋点焊或绑扎连接;挡板墙纵向配置16φ10@200绕筋,两头及中间较均匀设置4道φ16加强筋。

挡板墙底设置0.4m厚砂砾石层,上部设0.1m厚粘土防渗层,墙上设置2排φ100mmPVC泄水管,管间距1.2m,排间距1m,里高外底,坡度0.2:1。排水管距地面约0.3m为宜。泄水管里侧管口用80~100目纱网包裹,里侧设置0.3m厚反滤石层。

4、挡土板

在桩后地面以下2m设置预制钢筋混凝土挡土板。板体强度校核采用简支板梁受力模型。设计单块挡土板规格为4.5m×1m×0.25m,板两端置于桩身后与桩的搭接长度各0.5m。设计单块板体砼强度采用C30。板体背、面两侧横向分别配置主筋7φ32mmHRB335级螺纹钢,钢筋间距150mm,箍筋采用φ10mmHRB335级螺纹钢,间距200mm,

为使坡后渗水能够及时排出,挡土板要按设计要求设置泄水孔,孔后设300mm厚碎石反滤层,反滤层靠土侧铺设土工布。

挡板墙与挡土板进行土体开挖时要分段进行,分段长度以2根桩为宜,严禁大开挖。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上部坡体的监测,以确保施工安全。

5、墙后回填

在挡板墙后回填碎石土,回填土方工程每回填0.5m土体后用人工或小夯机反复碾压,压密系数≥0.95,层层回填,层层碾压,填方后形成的坡度里高外低以利排水。

6、裂缝填埋夯实

在滑坡体上发育有多条拉张裂缝,需对这些地裂缝进行填埋夯实,防治其集中渗水至坡体内部。首先沿地裂缝开挖达1m深以上,看不到可见裂缝为止,人工夯实土体,然后填埋粘土,每填埋0.5m夯实1次,夯实密度达95%,直至近地表0.2m,回填原耕作层土壤,整平土地,保证其自然排水通畅。施工程序:剥离表层土就近堆放(剥离宽度1m)→沿裂缝方向开挖(深度约1m)→夯实原土→粘土充填核实→覆盖耕作层土壤→整平地表→装运多余弃土。

四、滑坡治理效果

拐儿村滑坡虽然规模属“小型”,但险情等级“中型”,本次治理工程竣工后,可彻底消除该滑坡对滑坡体前缘的18户109人居民生命和156间民房、拐儿镇粮站、镇政府及拐儿镇小学幼儿园等财产的严重威胁;保护了供拐儿村3000余人饮用水水池及120m长的供水管道。在消除了地质灾害威胁的同时,保护了耕地与林地,改善了生态、生存地质环境,是体现全社会“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将造福于当地百姓,对保证社会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