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浅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浅论

谭桂华

(遂宁市安居步云乡初级中学校遂宁629000)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心理教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正处在十三至十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特别是学习条件差、留守学生居多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学上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加之缺少家长的关爱、教育,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今天教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让同学们讨论“你身边的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纷纷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伟大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课上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唱起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直至泪眼朦胧。这样感动的画面,让我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那么,作为农村初中,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一、通过斟字酌句,让学生感受美,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

在分析朱自清《背影》一文刻画“父亲给我买橘”时的背影,就着重抓住“戴”“穿”“走”“探“穿”“爬”“攀”“缩““微倾”等的动词,再现父亲买橘时的艰难,体现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北方的雪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冰封、雪飘、望、须等,当学生对北方雪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北方雪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二、通过朗读,品味美,渗透德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

近期听了一位小学优秀教师讲解《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有些学生对于“战士火中救朝鲜儿童”这一动人场面无动于衷,认为不值一提。便引导学生注意战士救人时的一系列动词:“踹”“扑”“摸”“拉”“抓”“跑”“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战士不怕危险救朝鲜母女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气质,惨烈的场面使学生震撼。借此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别人身处困境时能勇于上前相帮,做到见义勇为。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三、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好形象,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物象,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利用课堂上对物象的具体分析,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许多学生粗浅的认为这是一篇有关动物的科普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通过让学生赏读、质疑、探讨去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并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四、积累名言警句,理解美,渗透德育。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仅有着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更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例如讲解《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当然,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通过巧妙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兴趣、陶治情感;教师自身言行感染;语文课外活动,如举办读书会、朗读会、话剧表演、古诗鉴赏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别林斯基说过:“感性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感情,谁就不懂得道德。”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