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

冯燕

冯燕

(浙江省红会医院骨科311200)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1.12~2013.12期间在本院骨科住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0%),x2=4.082,p<0.05,提示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降低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提高骨科手术预后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308-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非生理性的凝结,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尚无确切的报道,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导致骨科手术后病情严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造成患侧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甚至致残,还可引起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为探讨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笔者对本院120例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12~2013.12期间因髋部骨折、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在本院骨科住院并行相应的髋、膝部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ACCP指南评估手术的危险分级,所有患者均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护理干预组中男32例,女28例,其中髋关节置换术29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6例,膝关节置换术15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其中髋关节置换术25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8例,膝关节置换术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原因及合并疾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护理干预组:常规基础护理+早期机械及药物护理

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护理干预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0%),x2=4.082,p<0.05,提示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未发生发生发生率X2P值

护理干预组605823.33%4.082<0.05

对照组6054610%

3讨论

Virchow提出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全世界学者所公认[2]。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者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DVT,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并逐渐加剧。

3.1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分析

骨科患者机体所受的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这些机械性损伤所致的感染还会波及血管,造成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静脉血流滞缓是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之一[3]。骨科手术实施的硬膜下麻醉或腰麻会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制动需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另一主要因素,各种骨科手术会造成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引起纤维蛋白溶解的减少,当激活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了一定的浓度时,就会导致血栓形成。上述各因素单独出现或某两个或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此骨科的护理工作应尤其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具体的措施有以下方面。

3.2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3.2.1基础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热情、诚恳的态度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就医环境。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详细讲解DVT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依从治疗的重视;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②术前评估:仔细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史,详细检查各项血液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及凝血功能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管情况,评估患者DVT高危因素,针对患者高危因素采取个性化护理措施。

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饮水,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饮食,并禁止吸烟;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影响;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锻炼。

(2)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护血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减少血管内膜损伤,特别注意暴露血管的保护。

(3)术后护理:

①术后观察:术后抬高患肢,保证静脉回流通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对双下肢的观察,重点注意有无皮肤颜色变化、温度升高及肿胀、疼痛发生,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②早期训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术后6h开始辅助患者进行患侧关节屈伸运动,术后2-3天拔除引流管后辅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运动,鼓励患者多进行翻身、深呼吸及咳嗽训练,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3.2.2早期机械及药物护理措施

早期机械预防护理措施主要是指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逐级加压弹力袜。其作用是运用机械性原理帮助防止下肢静脉血流变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扼制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受损害的作用,从而减轻静脉淤滞,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4]。选用单用长腿弹力袜还是弹力袜加加压装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等级、手术时间、需卧床时间和年龄等决定。弹力袜穿着长度从足部到大腿根部,足趾洞与足趾平齐,确保足趾活动自如,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不要向下翻折长腿弹力袜;尤其注意袜的近端位置不能有弹力圈,防止近端压力过大,影响静脉回流;每日定时检查长腿弹力袜适合程度,以确定下肢周径的变化;长筒袜每日脱下时间应≤30min。如患者有如下情况应避免使用长腿弹力袜,如严重外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肺水肿、皮炎、严重的大腿变形及严重大腿水肿者。药物预防措施是预防DVT的有效方法,基础护理预防和机械预防护理均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措施。采用抗凝药物对抗血小板聚集,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性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对有潜在危险因素如肥胖、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静脉血栓病史者,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1-2次,口服阿斯匹林,或酌情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药物及灯盏花素粉针剂等改善微循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全身及局部伤口有无出血,及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预防突发出血。凡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抗凝血疗法。

综上所述,对骨科患者施行DVT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肿胀、疼痛的发生,提高骨科手术预后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美鑫.实用外科学(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2-6.

[2]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5):527-530.

[3]张瑜婷.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西南军医,2010,(06)228-229.

[4]李成香.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