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郑太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郑太平

郑太平

(四川省冕宁县人民医院儿科615600)

摘要:目的研究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接收的147例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RMPP与GMPP,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回归性分析单因素与多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RMPP与GMPP患儿在年龄、热峰、持续发热天数、合并胸腔积液、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酐、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显著,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与住院时间均为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儿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RMPP。

关键词: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危险因素

在儿童呼吸系统感染中,肺炎支原体(MP)这种病原体较为常见,受MP感染所致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普遍不会过于严重,但是如果造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病情则较为危重,且难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可对肺外脏器造成损坏,严重将会累及多个系统和脏器[1]。随着近些年RMPP患病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儿童的病死率。因此,RMPP的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预后效果改善[2]。基于此,此次研究针对R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接收的147例MPP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22例RMPP患儿,125例GMPP患儿。GMPP纳入标准:①血清MP-IgM达到或超出1:80或(和)MP-DNA显示阳性或恢复期血清MP-IgM4倍降低或上升。②患有肺炎。RMPP纳入标准:①采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持续治疗1周后,仍表现为高热、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加重者[3]。排除标准:①免疫功能欠缺者;②治疗未持续进行者;③有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者[4]。

1.2方法

观察记录RMPP与GMPP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发热情况、C反应蛋白、血MP-IgM、血沉、血常规、心肌酶、降钙素原、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免疫功能、血清铁蛋白、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应用阿奇霉素或者红霉素的治疗情况、住院时间等。委派专人负责记录。

1.3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前者用x2检验,后者用t检验,并利用Logistic对RMPP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RMPP与GMPP两组患儿的年龄、热峰、发热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胸腔积液、血肌酐以及住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MPP患儿的年龄普遍更低,合并胸腔积液的情况更为普遍,且发热和住院的时间更长,肌酸激酶同工酶和热峰相对更高,而肌酐却更低,如表1和表2所示。

3讨论

发展至今,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MRPP的已经足够重视,但当前尚未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6]。RMPP具有临床症状严重、发热时间长、生命体征变化快的特点,在短时间内便可累及大面积肺部,且极易合并肺不张以及胸腔积液等并发症[7],病情绵延反复,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些患儿可能会伴随严重的肺外并发症或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将可能造成重症肺炎,比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等。此次研究结果显示,RMPP组患儿的年龄相比GMPP组普遍较大,发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长。同时,RMPP患儿普遍伴有持续高热的临床症状,病情进展快,会导致肺外器官受累。

RMPP在早期表现为不典型临床状态,X线胸片也可没有任何特征性改变,一些患儿在早期甚至不伴随呼吸道症状,首发症状为其他多系统损伤,因此发病早期易误诊成其他疾病或者病毒性肺炎[7],进而采用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延误患儿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引发RMPP,严重将危及患儿生命。有研究提出持续发热达到10d,C反应蛋白高于40mg/L,行影像学检查示高密度实变可为RMPP判断的一项指标[9]。此次研究结果显示,RMPP组的发热时间为(15.24±4.62)d,显著多于GMPP的(6.43±3.24)d,从热峰看,RMPP组的(39.80±0.54)℃也显著高于GMPP的(38.87±0.76)℃,从住院时间看,RMPP的(10.85±4.36)d明显长于GMPP的(6.14±2.30)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RMPP患儿具有发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热峰高的特点。相关研究人员研究显示,住院时间超出20d是R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RMPP的淋巴细胞活化和信号异常传递,使细胞信号传递异常以及分泌的抗炎性细胞因子改变,因此炎症反应的时间更持久、症状更剧烈,由此增加了治疗难度,延长住院治疗时间。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和发热时间与RMPP呈正相关关系,是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

MP不单是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同样多发于1-5岁的儿童。有研究提出婴幼儿乃至新生儿都可能出现MPP,婴幼儿偏态分布为住院年龄的整体分布状态。虽然年长儿童是MPP的高发群体,年幼儿童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后者的发病症状普遍更重,伴随多种炎症反应以及并发症,住院时间更长。本次研究中,RMPP组年龄为(2.06±1.33)岁,显著低于GMPP组的(4.85±1.89)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患儿的年龄相比GMPP更低。

陆爱珍[8]等将653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RMPP的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白介素-6水平、丙氨酸转氨酶、血小板、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羟基丁酸脱氢酶相比GMPP组普遍更高,其中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是造成RMPP的独立相关因素。另有研究指出,红细胞沉降率高于80mm/h、C反应蛋白高于100mg/L为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RMPP组患儿与GMPP组患儿相比D-二聚体上升更为显著,但C反应蛋白的差异却并不显著。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从肌酸激酶同工酶看,RMPP与GMPP相比更高,说明RMPP族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概率更高;而从肌酐看,RMPP与GMPP相比更低,这可能与长时间发热,减少了摄入相关;在血小板、白细胞以及C蛋白反应方面,两组患儿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这可能是本次研究中RMPP患儿人数较少或者受各种感染所致。

有关研究指出,RMPP组的胸片相比GMPP组显示的胸腔积液、大叶性肺实变不张、肺门淋巴结增大、肺门坏死表现的例数显著更多[9]。除此之外,RMPP患者的肺部大片实变影与单侧肺部受累更为显著。如果患儿大叶实变性的病变超出肺叶2/3,即是RMPP的一种影像表现。大量研究显示RMPP患者会合并不同量的胸腔积液,RMPP患儿胸片改变程度更显著,合并胸腔积液的概率显著高于GMPP。本次研究结果为,RMPP组胸腔积液与GMPP组相比发生率显著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肺病变是肺部渗出的主要形式,接下来为左下肺与右下肺。

综上所述,RMPP病情危重,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有重要影响,但是在临床诊断中因该病无明显特异性,因此尽早诊断有一定困难性。对此,临床医师还应综合考虑患有肺炎患儿的持续发热状态、肺部实变影情况以及胸腔积液等累及肺外器官状况等判断是否为RMPP,同时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无治疗效果、病情反复延绵的状况也是RMPP判断的重要标准。本次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两组患儿的样本数偏差较大,可能对统计学结果有所影响。要想明确RMPP患儿的危险因素还需大量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翟佳羽,林烈桔,麦朗君,等.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7,35(8):569-574.

[2]陈丽兰.常量甲泼尼龙治疗无效的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探讨[J].河北医学,2016,22(1):147-150.

[3]王红连,徐进.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及支原体耐药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4):678-682.

[4]路素坤,刘建华,帅金凤,等.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指标[J].河北医药,2017,39(6):881-882.

[5]张新星,陈正荣,顾文婧,等.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sB7-H3及细胞因子表达[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8):561-565.

[6]梅淑芬,金海丽,王孙尧.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2):129-132.

[7]周彩丽,贾云乔,刘宗伟,等.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9):3952-3955.

[8]陆爱珍,杨皓伟,王传凯,等.上海地区单中心主演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9(6):411-415,

[9]姚欢银,张佩红,童海明,等.血清糖皮质激素受体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