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发展现状及其管理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发展现状及其管理模式探讨

彭亮

南宁城建管廊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日益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急速发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本文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和方向及管理模式,总结其特点,丰富和完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模式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政府制定合理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模式;探讨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它是建设于城市地下用于放置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方法,将天然气、热力、市政等进行整体式有效的管理,做到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以及资源共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承建承担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托与厚望。它是城市建设现代化、集约化、科技化的标志之一,同时更是对城市公共管线铺设规范化、廊道化的发展新趋势。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所建设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也不尽相同。

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1.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概念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指的是一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道线布设在一起的地下基础设施,其不仅仅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更是未来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地下综合管理可以将供排水、电力电网、燃气等各类错综复杂的管线以及设备进行有序地集中,全部布置在一个较大的管廊之中,实现共建共管或者共建分管,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更加合理,减少了日后拆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由于收集的管线类型有很多种,所以根据性质、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基本分为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干支线混合综合管廊以及缆线综合管廊四种类型。

1.2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市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决策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决心和信心。相比国外发展历程,我国地下综合管廊的研究和实践无论是在投资规模、建设技术、资金筹措、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1.2.1建设规模

总体来看,国内目前已建综合管廊的规模还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规模相比还有差距,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潜在的市场规模还很大,一旦时机成熟,综合管廊就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在综合功能的研究上,国内也还有很长路要走。

1.2.2建设技术

在国外地下综合管廊的本体工程施工一般有明挖现浇法、明挖预制拼装法、盾构、顶管等,而从国内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来看,多以明挖现浇法为主,因为该施工工法成本较低,虽然其对环境影响较大,但在新城区建设初期采取此工法障碍较小,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推广,施工工法也会趋于多样化,地下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下设施的相互影响也会加大,对施工控制也会逐渐提高要求,因此研究相关技术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1.2.3建设资金

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的来源总体呈现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寻求多元化投资的特征。地下综合管廊属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带有公共产品性质,投资大、回收期长,这些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地下综合管廊投资中的主体地位。伴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地下综合管廊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也将取得突破,BOT、PPP等融资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2.4管理模式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项目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国外对综合管廊设施的定位是社会公共产品,与城市道路、下水道、公园等公共设施处于同等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它的管理归属部门也有统一的规定。而相比国内,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较模糊,更没有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建成后的综合管廊的归口管理也较混乱,我国在地下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的研究上须加快脚步。

2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问题分析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集约化的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突出。一是有效改善城市交通,解决因管道事故引起的反复开挖路面和交通堵塞;二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美化城市景观,减少“空中蜘蛛网”和“地上马路拉链”现象;三是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化利用,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加土地升值空间;四是减少城市公共资源浪费,避免因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带来的各种经济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五是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功能,保障城市安全。

地下综合管廊好处虽多,却多年未能大面积推广。财政和效益问题是制约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效推进的主要因素。

2.1财政问题

政府在管廊发展方面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管廊建设的主要经济由当地的财政收入构成,然而因为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对综合管廊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因此政府决策层在作出决策时的关键影响因素便是资金是否充足,而寻求融资发展新模式,成为了现在管廊建设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2.2效益问题

在综合管廊建设初期,应当对其有关的建设成本进行预算,将在管线直埋铺设时所引起的道路重复开挖导致的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比较与分析,看是否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

3目前国内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范围

3.1出租管廊内空间

出租管廊空间的方式多适用于强弱电管线单位。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是垄断性很强的行业,处于极为强势的地位和状态。对于电力行业可以采取出租管廊空间,让其自设电力管线并自行运行的形式。同时,由于通讯等弱电管线的敷设、维修和运营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专业性,因而弱电管线的敷设、维保和运营最好也由电信运营商自行完成,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公司只收取管廊空间占用租费。

3.2出租管廊内管线

综合管廊运营商可以依法根据合同约定向热力和供水运营商出租属于自己作为产权主体的管线并收取管线租金。综合管廊运营商还可以向供水和热力运营商提供相应的管线输配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

3.3出售廊内建成管线

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公司也可根据管廊产权单位授权出售管廊内全部或部分由管廊产权单位投资建设的已建成管线,回收管线建设费用。并就管线维护管理问题与管线购买单位进一步理清权责,加强监管。

3.4管廊的日常维护管理,即物业管理

管廊的物业管理主要包括日常清洁、管廊和管线维护保养、管廊内安保等内容,可由综合管廊运营商自行承担,也可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管廊物业管理产生的运营成本由管廊管理公司负担,物业费的收取工作由公司相应部门负责。

4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模式

城市地下管线维持着整个城市庞大系统的运转,因为自身具有涉及范围的广泛性,所以当不同作用的管线交错在一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现在已经推出的一些理论管理方案来看,不同的管理方法只能涉及到单方面的问题,不能全面完整地解决城市地下管廊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对地下管廊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成为了重中之重,从深入比较现有的各种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模式来看,目前有以下三种对于现阶段来说最适合城市地下管廊发展的管理模式。

4.1国有企业全资管理模式

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或直接由已成立的政府直属国有投资公司负责融资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投资、政策性开发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组织运营商联合共建等多种方式。项目建成后由国有企业为主导通过组建项目公司等具体模式实施项目的运营管理。目前这种模式较为常见,天津、杭州、顺德等城市采取此种运作模式,青岛高新区采取的也是类似的国有企业主导的运营管理模式。

4.2股份合作管理模式

由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代表政府以地下空间资源或部分带资入股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投资商,共同组建股份制项目公司。以股份公司制的运作方式进行项目的投资建设以及后期运营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的建设资金困难,同时政府与企业互惠互利,实现政府社会效益和社会资金经济效益的双赢。柳州、南昌等城市采取的是这种运作模式。

4.3政府享有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的社会投资商独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不承担综合管廊的具体投资、建设以及后期运营管理工作,所有这些工作都由被授权委托的社会投资商负责。政府通过授权特许经营的方式给予投资商综合管廊的相应运营权及收费权,具体收费标准由政府在通盘考虑社会效益以及企业合理合法的收益率等前提下确定。同时可以辅以通过土地补偿以及其它政策倾斜等方式给予投资运营商补偿,使运营商实现合理的收益。这种模式政府节省了成本,但为了确保社会效益的有效发挥,政府必须加强监管。佳木斯、南京、抚州等城市采取的是这种运作模式。

以上述模式为基础,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衍生出多种具体的操作方式。但无论管理模式如何,综合管廊管理脱离不了两种具体形式。

第一种是直接监管。建设初期,综合管廊由国有独资的专门公司负责运营,要更多地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发挥综合管廊的社会职能和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采取直接监管的形式。即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公用事业中心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将综合管廊运营商和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统一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之下。具体说来,就是要使公用事业价格、综合管廊的各种费用的确定以及综合管廊运营商的行为得到规范,有利于企业和居民的利益。

第二种是合同监管。就是由政府以合同方式参与或介入综合管廊特许垄断经营权的授予、相关协议的订立以及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的其它活动中。同时对综合管廊运营公司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签署的业务合同进行必要的监管和监督。待发展进入逐步成熟的阶段,就更适于采取较为稳定和规范的合同监管形式。

4结语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肩负着信息的传递以及城市的资源输送等功能,而它作为城市的“动脉血管”和“神经中枢”,其开发、建设与管理应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以确保城市的长远发展。本文概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模式,意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研究,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R].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

[2]史超.国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3]范翔.城市综合管廊工程重要节点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2016(1).

[4]吴京懋,徐林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若干建设问题研究[J].四川建筑,2017(4).

[5]安玉华,蔡国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8,v.37;No.496(20):90-92.

[6]尚秋谨,朱伟.国外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J].城市问题,2013(7).

[7]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刘晓丽,吴颖婕,陈无风,等.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理论与制度研究[J].城市问题,2013(3).

[9]徐匆匆,马向英,何江龙,等.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经济纵横,2013(3).

[10]于笑飞.青岛高新区综合管廊维护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11]赵泽生,刘晓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城市问题,2013(12).

[11]张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2(7).

[12]孙景琦.浅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探究[J].江西建材,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