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9
/ 2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探析

王维坤

黑龙江省东宁市水产局黑龙江东宁157299

摘要:从本质上讲,水质应当构成养殖行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良好水质不仅有助于养殖生物存活,同时也杜绝了过多排泄物的出现。近些年来,各地水质都在遭受较大规模污染,这种现状实质上不利于调控养殖业的水质,为此亟待加以改进。由此可见,水质应当构成水产养殖的基础或者前提。然而实质上,水质调控涉及到多项技术措施与技术手段,作为养殖户应当密切结合自身的真实状况来选择适当的水质调控措施,以此来减少水质污染并且净化水体。针对现阶段的水产养殖行业来讲,首要措施就在于密切监测水质,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手段与措施来调控水质。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措施

引言:在整个的养殖业中,运用水质调控的手段和方式有助于保持最基本的生态平衡,对于水系统也突显了必要的调控作用。通常情况下,水产养殖都会涉及到与之有关的各项参数,针对这些参数应当予以更多的关注,通过调控参数的方式来净化水质。目前的状态下,多数养殖户都已意识到了洁净水质对于水产养殖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开始尝试着运用新型的水质控制技术。但是截至目前,某些水产养殖仍然表现为水质异常的不良现象,对此亟待加以处理。未来在水产养殖的具体实践中,有关人员还需要密切配合,在此前提下致力于推行新式的水产养殖措施与手段,进而提升水产养殖的整体效果。

1.影响水产养殖水质的各种要素

在水产养殖中,许多因素会随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水质,从而导致水产养殖无法正常进行,进而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所以,这些因素需要人为调控,从而实现水产养殖能够正常的生长繁殖下去,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些因素包括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

1.1化学因子

根据水产养殖的物种不同,其所要求的条件也有所不同。这些化学因子(即化学条件)包括水质的pH值、氧气溶解量和盐类溶解量等。其中,水质的pH值是首要因素。在一片水域中,不同的物种适合不同的pH值,一旦超出正常适宜的pH值范围,那么物种的生长、发育、繁殖都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可以适宜鱼类生存的pH值为7.5~8.5,在这个正常的pH值范围内,如果其他条件因素都可以实现供应,那么鱼类是可以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一旦水质pH低于7.5或者高于8.5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鱼类生存的不适应,从而逐步被淘汰。可见,化学因子在正,常范围内是水产养殖得以正常维持和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

1.2物理因子

物理因子同样是一个可以影响水产生长的条件。所谓的物理因子,即为水温、水质透明度和水体颜色等条件。同样需要根据具体的水产种类,对物理因子进行调控,使其可以在正常范围之中,从而实现对于水产生长繁殖的支持。例如不同的水产对水温的要求就不一样,在正常的水温范围之中,水产是可以正常的生长繁殖的;而一旦水温变化,变高或者变低,可能那个温度适合水产的休眠,又或是在那个温度下,水产生命活动可能会停止。可以通过调控使水中的水温、水质透明度和水体颜色都处于正常范围,提高水产生物的生存能力和生长繁殖力。

1.3生物因子

生物因素即为与水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对水产的影响。在一片水域中,一旦存在水产生物的天敌,那么在这片区域里,水产的生长发育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又或者一旦存在没有什么关系的野生生物,它们极有可能争夺水产的食物,这样就会导致水产的生长缓慢和发育停滞。所以,在水域中调控生物因素,也是对水质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2.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

2.1调控水位

在水产养殖中,水位是影响水产养殖的一项因素,需要合理调控,对水位的调控,有利于提升水产养殖的效率。水位与水产养殖中的生物关系密切,水位对水产养殖物吸收养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鱼类需要借助水位完成生理代谢,以便提高免疫能力,因此,鱼类水位需要照鱼类的生活方式进行调节。鱼类适宜在20℃~30℃的水温中生活,通过水位调控的方式,促使水质内的温度维持在适度范围内。可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优化水资源的质量。

2.2栽培水生植物

栽培水生植物是水质调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水生植物能够改善水质的状态,其作用就是调节并净化水质。特别是对水质中的氨、氮等的调节是最为重要的。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还常常出现水质富营养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水产养殖中的氨、氮物质过度集中而导致,因此,预防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通过栽培水生植物来解决水质富营养问题。水生植物在水质调控中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做为养殖生物的饵料。用于水生养殖水质调节的水生物有很多,主要有萍蓬草、水葱和睡莲,这些水生物有效地改善了水产养殖的水质情况。因此,要栽培水生植物,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对水质的调控作用。

2.3调控水质因子

水质因子在水产养殖调控技术中,集中体现在化学因子方面,其作用实促使水质PH可以达到标准的状态。为确保水质适合水产养殖及水内含氧量的调节,可以使用生石灰对水质PH进行调控,并且定期在水质内泼洒“富氧”,以提高含氧水平。水质因子的调控,还能使水体中的氨、氮得到净化,预防有害物质超标。为了提升水体净化的水平,在调控水质因子时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1)设置增氧机,主要是用来调控水质内的含氧量,加快氧气溶解的速率;(2)准备足量的沸石粉,用于调节水质PH,目的是提高水产养殖的生命力;(3)使用改良剂,用于优化水质环境,确保水质调控的质量。

3.水产养殖异常水质中的调控技术

3.1蓝藻过度生长的调控技术

蓝藻对水产养殖生物生长不利,其对水质的平衡性又破坏作用。水产养殖期间,水中会出现大量生物排泄物,这种排泄物会使水质中的有机含量升高,导致藻类植物偏重过度,由于蓝藻不容易消耗,存留时间比较久,这样便会在酸性水体、有机氮的作用下进行繁殖,大量繁殖的蓝藻必然会占据水体空间,由此而导致水质溶解容器能力的降低,致使水产养殖生物因供氧不足而死亡。可以采用两项措施来调控蓝藻的过度生长:(1)在水质中注入清水及使用微生物制剂,以保持水体处于净化的状态,同时清理水质中的残留物质,使氨氮的含量得到抑制,有助于调节水质量。不仅如此,还能破坏蓝藻的生长环境,甚至杜绝蓝藻生产的条件;(2)在水产养殖池的风口部分安装密眼网,用于拦截有害生物的进入。一旦发现进入时,可以泼洒药剂进行处理,这样便可维护水质的环境,以免引起蓝藻生长的问题[1]。

3.2水色变化中的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水体的水色与水质环境有很大关系,水色是判断水质的一项标准,通过水色的变化可以了解水体的健康程度。通常情况下,水色最佳的状态是绿色、褐色,水中以绿藻为主。当水体出现问题时,水色会变成白色或呈现浑浊状态。针对水色变化问题可采用三点调控措施,(1)可以采用施肥的方法,调节水体中的藻类比例,使水体藻类达到平衡状态;(2)可使用药物治疗,定期清理水中出现的浮游动物,也可使用密眼网过滤,防止水体内的浮游动物过多。

结论:

简而言之,水质是水产养殖的重要部分,其要求非常高。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水产养殖水质面临着很大的污染影响,必须深化调控技术的应用,净化水产养殖的水质,为水产养殖提供优质的条件。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解决水质对水产养殖造成的影响,满足水产养殖的需求。文章以水产养殖为背景,分析了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2]。

参考文献:

[1]汪文忠.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5(16):28-30.

[2]莫国华.关于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探讨[J].当代畜牧,2018(3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