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点滴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护理研究

王春梅倪映美林梅榕

王春梅倪映美林梅榕(福建省肿瘤医院350014)

【摘要】目的观察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对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点滴式药物保留灌肠法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随访并记录临床患者症状变化情况。结果点滴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总有效率为93.4%,同时可以减少放射性肠炎患者的大便次数及高倍镜下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结论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可以有效治疗放射治疗所引起的放射性肠炎,其效果明显优于一般常规护理。

【关键词】点滴式保留灌肠法放射性肠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39-02

放射治疗是临床上许多恶性肿瘤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1],尤其是盆腹腔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2]。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多[3]。在这些并发症中,放射性肠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10%-20%[4]。临床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粘膜充血、水肿、肠蠕动增加而发生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等,重症患者还可引起溃疡穿孔和继发感染,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且严重影响放射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生存质量[5]。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9月期间对60例放射性肠炎的肿瘤患者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肠炎的肿瘤患者6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性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3.6岁;对照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4.5岁。两组患者均正常接受放射治疗,在病情分级、性别和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做一般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药物点滴式保留灌肠。

1.2放射性肠炎的分级标准

放射性直肠损伤分级标准参照肿瘤放疗组织(RTOG)分级:0级为无变化;Ⅰ级为大便次数增多或排便习惯改变,无需用药,无需镇痛治疗;Ⅱ级为腹泻,需用抗交感神经药,黏液分泌增多,无需卫生垫,直肠或腹部疼痛,需用止痛药;Ⅲ级为腹泻,需胃肠外营养支持,重度黏液便或血性分泌物增多,需卫生垫,腹部膨胀(腹部平片示肠管扩张);Ⅳ级急性或亚急性肠梗阻,瘘或穿孔,胃肠道出血需输血,腹痛或里急后重,需置管减压[1]。

1.3治疗方法

1.3.1药物准备观察组采用0.9%生理盐水100ml+磷酸铝凝胶3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5ml混合配置的灌肠液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

1.3.2灌肠方法灌肠治疗前3d停用一切其他口服药物治疗。给患者提供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适宜的室温,灌肠前关好门窗,应用屏风遮挡患者,并注意患者腹部的保暖,以免灌肠过程受凉。灌肠前首先让患者自行排空大小便,保持肠道清洁,便于药物的吸收,同时用温水冲洗肛门,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协助患者取舒适左侧卧位,用小枕垫高臀部10-15cm。灌肠液温度调整至39-41℃,使用一次性吸痰管连接一次性输液器[6],插管前用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前端,插入距离15-20cm,灌肠液面距肛门30cm。一次灌入量约100-120ml,根据灌肠需要随时调整灌肠滴速,滴速一般50-80d/分。嘱患者深呼吸,以便全身放松保留1-2h,每15分钟更换卧位一次,让药液与肠壁充分接触,以利药液吸收。

1.3.3疗效判断标准定期检查大便常规,观察大便性状及临床表现。显效:1个疗程(5d内)肠炎症状完全消退;有效:2个疗程(10d内)肠炎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复发;无效:2个疗程后治疗症状无明显变化或转为2级[7]。

1.4数据分析利用SPSS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统计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与常规护理相比,接受点滴式保留灌肠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大便次数及高倍镜下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据均明显减少,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

表1不同组别患者大便次数、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

2.2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点滴式保留灌肠后,绝大部分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放射治疗,其中,17例患者症状完全消退,显效率为56.7%,11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率为36.7%,总有效率为93.4%,2例症状无改善。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较高比例的副反应,17例患者症状无改善,需暂时中断放疗,12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率为40.0%,仅有1例患者症状完全消退,显效率为3.3%,总有效率为43.3%。

表2不同组别患者放射性肠炎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放射性肠炎是盆腹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疗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放射治疗的中后期。由于射线对局部刺激引起局部粘膜充血和水肿,临床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便等症状。这些反应往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严重者还可影响治疗进程,甚至造成永久性迁延不愈的严重放射性损伤。本研究尝试应用点滴式药物保留灌肠法治疗由放射治疗所引起的放射性肠炎,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4%,其效果大大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表明该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患者放疗后出现的放射性肠炎相关症状,减少放射性肠炎患者的大便次数及高倍镜下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2、3]。

本研究采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此管透明光滑、质地较软、组织相容性好且管径细,因此,不仅能保证顺利插入肛门,而且又具有对粘膜刺激小和损伤小的优点,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增加其舒适性,同时避免产生心理紧张及不适感。另外,药液灌肠采用滴入式,速度缓慢且压力均匀,可以有效减少对肠壁的刺激,使肠蠕动缓慢,患者感觉舒适及便意明显减轻,有利于延长药物保留和吸收时间,这可能也是放射性肠炎患者能够较好适应点滴式药物保留灌肠法及其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灌肠液中所使用的磷酸铝凝胶是一种高效的黏膜保护剂,能强力覆盖在食道、胃、十二指肠及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全面的覆盖和保护作用,减少药物刺激作用,促进黏膜的修复与再生作用。其辅料成分琼脂和果胶结构类似于人体的外源性生理黏液,也可在黏膜表面形成类似人体的生理薄膜,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从而减轻肠道不适症状。

本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并且使得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肠炎病情分级、性别和年龄分布上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大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然而,由于患者所罹患的肿瘤类别不同和肿瘤恶性程度不同等因素,其对点滴式药物保留灌肠法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有待于下一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加以阐明。

参考文献

[1]尚玉萍,陈程,刘桂荣,等.保留灌肠法防治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14-16.

[2]杨英珍.四联药保留灌肠对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安徽医学,2011,32(3):356-357.

[3]高咏萱,范健容.药物保留灌肠对放射性肠炎的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11,7:94-95.

[4]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920-1921.

[5]崔宇兰.100例宫颈癌病人并发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56-57.

[6]王爱英,杨云波.吸痰管和输液器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5,20(1):65.

[7]孔令杰.保留灌肠在妇科恶性肿瘤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