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2年上半年急诊内科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我院2012年上半年急诊内科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吴文杰谭彩虹易燕桃黄小瑜张帆

吴文杰谭彩虹易燕桃黄小瑜张帆(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526060)

【摘要】目的调查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该院)急诊内科2012年上半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加强医嘱审核的力度,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研究,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上半年急诊内科处方19276份,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以及相关指南文件,对抗菌药物选用品种、用药指征、用法用量是否合理、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抽查的19276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9561张(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49.6%),其中以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分别居用药频次的前3位,依次是左氧氟沙星针剂、阿莫西林针剂、头孢氨苄缓释片;抗菌药物静脉输液使用率为65.1%;联用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3007张,占15.6%,全为二联用药。结论我院急诊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用药频度偏大,使用欠合理,仍需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急诊内科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46-02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2012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方案中要求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在急诊患者中,急诊感染及合并感染的患者占了大半数以上,抗菌药物的使用比普通门诊应用更为广泛,甚至达70%以上。所以急诊内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控制耐药菌株的出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合理用药,提高用药水平,现对我院急诊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利用本院急诊科医生系统,随机抽查急诊内科2012年上半年处方19276份,运用Excel等表格计算处理相关数据,内容包括病种分布、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情况等。急诊外科处方不纳入统计之列。抗菌药物外用制剂由于无法统计实际用药天数,也不纳入统计之列。

以药品说明书和《中国药典》2010版为基础,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指南进行评价,结合我院的实际用药情况,进行讨论分析。

2结果

2.1急诊内科病种分布

以第一诊断分类,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有8311例,占43.1%;消化系统(如胃肠炎、阑尾炎等)有4152例,占21.5%;循环系统(如颈椎病、心律失常、酒精中毒等)有3593例,占18.6%;泌尿系统(如肾绞痛、尿道炎、血尿等)有1667例,占8.65%;其他(如骨质疏松、神经痛、痛经等)有1553例,占8.06%。

2.2抗菌药物品种分布

在抽查的19276份急诊内科处方中,有9561张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占49.6%。所调查的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例次排名在前5位的依次是左氧氟沙星针剂、阿莫西林针剂、头孢氨苄缓释片、阿莫西林舒巴坦针剂、阿奇霉素针剂,见表1。我院因限制急诊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类及特殊级别抗菌药物,所以未发现有三代头孢菌素及特殊级别抗菌药物的处方。

表1抗菌药物品种选用情况分析

2.3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

在9561张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中,联用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3007张,占15.6%,全为二联用药,没有发现三联用药的处方。二联用药的情况多为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联用,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4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情况

按抗菌药物使用例次来计,静脉给药有6306例次,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使用率为65.1%;口服给药有3384例次,口服给药使用率为34.9%。

3讨论

3.1明确抗菌药物应用的目的

我院急诊内科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49.6%,虽然低于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提出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低于50%,但与WHO要求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30%的目标仍有差距[1]。而且今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要求: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40%,虽然未统计急诊外科的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但仍有一定距离。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2]。我院急诊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主要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分析使用率高的原因:第一、部分呼吸系统疾病是否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它有70%-80%为病毒感染,不需使用抗菌药物,除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一般就诊的病人如果病程已有数天,医生会考虑为混合感染为主,所以一般这样的情况下临床医生会经验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但对于初起病的患者,是可以不必使用抗菌药物的,急诊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可以从这一方面着手下降。第二、对于急性胃肠炎,医师会经验性地选用左氧氟沙星用药。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许多抗菌活性(对沙门、志贺菌、弧菌、大肠杆菌与弯曲菌等病原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且不易出现耐药性),药动学的特点与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病原及解剖生理相符,近年来在常见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炎等治疗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疗效,故列为最佳首选抗生素[3]。第三、部分非感染性疾病,无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如诊断为痛风,使用青霉素针肌注;诊断为高血压,使用阿莫西林,这里主要是考虑医生未将诊断完善,致使用药与诊断不符。

3.2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所调查的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例次排名在前5位的依次是左氧氟沙星针剂、阿莫西林针剂、头孢氨苄缓释片、阿莫西林舒巴坦针剂、阿奇霉素针剂。由于之前存在部分病例滥用三代头孢菌素,所以我院急诊限制了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在所调查的处方中未发现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如果因病种特殊或病情需要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的患者,一般转为门诊就诊或建议住院治疗。左氧氟沙星使用率高的原因是多在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性用药,在上面讨论已分析。使用率排名第二、三、四位的抗菌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药物,一般是作为社区感染或初次就诊患者的选用品种,疗效确切,运用合理。阿奇霉素由于半衰期长,每日只需给药1次,使用方便,而且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也对非典型病原体疗效确切,是呼吸道感染的选用品种之一。对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我院医生慎为小心,只有7例在使用,主要是考虑其耳肾毒性大。

3.3选用合适的给药途径

我院急诊静脉给药比例为65.1%,静脉给药比例偏高,分析原因:第一、呼吸道疾病病种居多,临床多采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4]。这可能与急诊患者病情有关系,考虑多为危急重患者。第二、部分病例可口服给药。例如左氧氟沙星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吸收率几乎达100%,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疗效差别不大。第三、我院急诊口服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主要在头孢氨苄缓释片、阿莫西林分散片、左氧氟沙星胶囊等。这几种药物疗效稳定,剂型服用方便,而且多在急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等方面作序贯治疗,运用合理。建议减少静脉给药比例,医生未考虑静脉给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静脉给药受载体溶媒、药物稀释浓度、给药速度、药物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给患者造成过敏反应、组织坏死、血管痛、局部肿块、血栓性静脉炎等多种不良反应[5]。

3.4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有明确指征

在9561张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中,联用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3007张,占15.6%,全为二联用药。二联用药的情况多为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联用,多用于治疗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目前临床上对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的联用是认可的,原因是因为两者在抗菌谱上有互补作用,大环内酯类对非典型病原体有效,同时医生也反映临床效果不错。还有联合用药的情况: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使用,多用于严重的消化系统感染方面,由于氨基糖苷类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医生选用两者联合非常注意其适应证及剂量。

3.5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在急诊科,很多情况下未能及时采取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因此此次抽查的急诊患者都未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医生都采用经验性用药。对于病情不是很严重或病程不是很长的患者,一般经验性用药都能获得很好的疗效,当然经验性用药要根据病种、病情和当地及本院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但对于严重感染或较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或某种抗菌药物疗效不佳的,对于这一部分患者医生会建议住院治疗,在住院之前或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4建议

针对本次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使用抗菌药物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应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第二、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并首选应用相对广谱、廉价、安全性高的杀菌药物,通常选择第一、二代头孢为主。第三、加强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学的检查,并选择合理的标本取样时间,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或停用抗菌药物72小时之后。

总之,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提高合理用药的意识。各职能部门应继续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检查与监督,以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延缓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少杰.我院门诊部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食品与药品[J].2005,7(12):56.

[2]中华医学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四部分)[S].2004:28.

[3]冉启文.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态势及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指南,2009,6(7):41-43.

[4]WHO/INRUD/USAID.InterventionsandStrategiestoImprovetheUseofAntimicrobialSinDevelopingCountrise[C].Arlington:Health,Inc.2008:11.

[5]万瑞香,隋国忠,李白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