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

梁翠萍

(朔州市朔城区第二人民医院供应室山西朔州036002)

【摘要】目的:分析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并选择1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组,与此同时选择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未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的护理人员10名,将其作为参照组,最后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和工作满意度进行统计分。结果:通过比对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和未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研究组感染控制优良率和卫生合格率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同参照组比对也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可以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得以明显降低,同时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院内感染;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263-03

就目前而言,院内感染为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护理人员是控制以及预防院内感染的主要人员,操作以及消毒等技术均经护理人员进行实施。与此同时,医疗护理的风险较高,难度也相对较高,同时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相关性。一旦护理人员工作出现疏忽,会提高临床风险事件发生率[1]。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同时对医疗护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若医院感染不能有效控制,会直接危害社会以及家庭,由此可见,加强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2]。鉴于此,本次实验为探究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的应用价值,将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和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未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进行比对,以下为研究结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信息

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并选择1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组,其中最大年龄为40岁,最小年龄为22岁,统计后中位年龄为(31.3±4.6)岁;与此同时选择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未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的护理人员10名,将其作为参照组,其中最大年龄为45岁,最小年龄为23岁,统计后中位年龄为(33.6±4.7)岁。统计工具对两组护理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检验,未产生统计学意义,可进一步在临床上分析与参考。

1.2方法

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未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详情工作如下:

1.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是供应室质量管理的前提与基础,是所有管理工作的起点,建立完善的供应室护理工作机制以及制度,对护理行为进行规范,落实护理工作制度,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辅助护理人员全面实施操作技术,保证可以全面进行质量管理,规范化工作流程。消毒隔离制度需进行完善,不仅可以确保用品消毒和医疗器械的需求,同时可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查对制度和质量监测体系也需进行完善,需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从而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1.2.2提升人员素质在实施质量控制中需要首先明确所有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建立预防计划以及质量保证机制,及时与各个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依据供应室实际需求合理分配工作人员,对所有人员实施岗前培训,提升操作人员自身素质及质量控制意识,以便于可以改善护理水平。

1.2.3环境要求供应室建筑布局需进行完善:供应室消毒中心与医院各个科室的距离需接近,供应通道需建立专用,同时消毒中心需保持通风,光照适宜。供应室布局应合理,主要分为辅助区和工作区。其中辅助区域主要为:值班、休息以及更换衣服等,工作区域包括: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者之间需有实际屏障,采用单项流程布置,由污到净,不交叉,不逆行,呈现污染递减逐渐净化的工作流程。

1.2.4促进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再生物品从回收到发放时一个不可逆转的循环过程,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在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确保所供物品的绝对安全

1.2.4.1回收物品回收需严格,回收时必须当面查对、清点,器械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有无破损及缺少。

1.2.4.2清洗应该做到有效的清洗,清洗比灭菌更重要,因为血迹和污物会影响穿透、堵塞管道等,有效的清洗是应在使用后及时清洗,先用多酶剂浸泡,再分类清洗如刷洗或用超声清洗机清洗达到最佳效果,以确保每次清洗彻底。

1.2.4.3包装包装质量严格把关:为了确保包装质量,各类物品在包装前应认真检查、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并注明包的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打包者等,打包时松紧适度、数量准确、尺寸规范、灭菌包的体积≤30cm×30cm×50cm,器械包重量≤7kg,敷料包≤5kg,盘、盆、碗等皿类物品尽量单个包装。

1.2.4.4灭菌掌握正确的灭菌方法:灭菌是供应室工作之重中之重,灭菌应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正确掌握灭菌器的操作规程以及各项监测(包括B-D测试、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应每日、每锅监测,生物监测应每周测一次。每日在灭菌前要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和清洁工作,每日第一锅必须进行空载B-D试验,观察B-D试纸变色均匀一致,才能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的物品手感干燥,水分要求≤3%才能达到合格。物品装载时,消毒包不直接接触灭菌器的内壁及门,各包之间相隔≥2.5cm,器械包及储槽类应平放,盘、盆、碗类应稍倾斜侧立放置,布包类应竖立。不同类物品同锅灭菌时,金属类先放下层,布包类、管道类放上层,大包放上层,小包放下层。

1.2.4.5灭菌后无菌物品的管理每批次灭菌完成后,应记录灭菌物品的种类、数量、灭菌日期、操作者等,登记在册,归档备查;灭菌物品应存放于离地高25cm、离天花板50cm、离墙远于5cm的载物架上;存放无菌物品时应按有效期的先后顺序分类固定存放;对发出去或过期的无菌物品不论是否使用,均应视为污染,不得再进入无菌间存放,应重新清洗、灭菌。

1.2.5制定质量控制方案供应室应定期召开质量讲评会,了解供应室薄弱环节,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尽可能早发现、早处理安全隐患,通过反馈、检查、改进以及再检查的方式进行工作,全面分析各质量控制环节,保证全面落实供应室灭菌质量第一的理念。

1.3指标观察

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的医院感染控制情况,同时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统计,选我院自用的调查问卷对其发放,结果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工作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相加。

1.4数据统计

选择统计工具对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进行检验和整理,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呈现方式为百分率,检验方式为卡方,统计结果以P<0.05为依据进行判定。

2.研究结果

2.1院内感染控制情况

研究组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参照组未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结果表明,研究组院内控制感染率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详情数据结果见表1。

3.讨论

护理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医院感染控制,而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整体医疗质量以及安全存在关系,因此强护理质量控制对临床和院内感染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护理质量也会有所提升,从而充分保证医院的卫生安全。与此同时,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可以完善管理机制,并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操作水平和服务意识,从而提升管理意识。除此之外,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可以有效保证医疗器械、物品的灭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医疗安全得以保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参照组未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研究组院内控制感染率相对较优,工作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0%,组间数据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这一研究结果充分体现了护理质量控制的应用意义。

综上结果分析可知,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可以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得以明显降低,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苏晶静.探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行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224-225.

[2]张献珍.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5):207-207.

[3]刘惠.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3):152-152,155.

[4]宣锋.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于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分析[J].母婴世界,2016(13):178.

[5]曾桂玲.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290-291.

[6]周航.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4(6):20-21.

[7]徐凤英.浅谈应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降低院内感染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6):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