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罗惠辉

惠州市惠阳区淡水新桥小学广东惠州516211

摘要:中国是个历史悠久而文明大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流行文化的出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一定的影响,中小学生是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载体,所以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都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局限性,本文就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国家在呼吁学校针对中小学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在中小学的日常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顾“流行文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像古诗、词曲、书法、传统佳节、习俗、京剧、黄梅戏、国画、江南丝竹等等很多。我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在每个不同的时期都会有符合当时历史特定地点的特殊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就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代表着的是历史,所以后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就是对历史的传承尤为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几首诗、几幅画,传统文化是有灵魂的,它是我国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灵魂!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礼,得到了不断的丰富,早已被打磨成了宝贵的瑰宝,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它孕育了我们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在过去的动荡年代,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著名的运动,比如文革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运动。我国传统文化随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越来越少,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历史的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除了课堂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增加了西方文化的教育,当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开始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文化了,文化是多元化的,中小学生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东方文化、民族文化上,才能保证我国繁荣昌盛,我国文化经久不息。由于历史背景下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课堂的四十分钟时间教师都在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和家长对考试学科也尤为重视,这样一头重的现象导致了没有太多精力去研究传统文化。所以当今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如果传统文化无法传承,那么我国文化上缺失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民族精神。现在的中学生都可以熟练的操作电脑、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如果哪个中小学生不会讲英文,大家就会觉得他没有什么发展,他已经被时代超过了,但是如果中小学生不会写信,不知道具体性的格式,或者是读不懂古文,无法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大家就会觉得无关紧要,因为这些与考试无关,生活中也用不到,所以就慢慢谅解了这些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如果中小学生连这些都不重视,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们长大后能够懂得什么是仁义礼信,如何讲诚信、懂孝顺这些传统美德呢?

三、加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对策

清朝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中小学生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精神。让中小学生都了解过去伟大人物的故事,让大家切身的感受到当时的那种爱国情怀,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清楚自己的使命,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去帮助其他人,为祖国作出贡献。当今社会充斥着大量的“快文化”,这是中小学生感到迷茫,中小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学习能力很强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橡皮泥,他未来是什么形状还不确定,但是可塑性特别强。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培养孩子热爱祖国。

(二)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个民族的文化会对祖国的人民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在做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这就需要“从娃娃抓起”。精神文明建设回归到生活中,就是日常的礼貌用语,文明行为。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小学生知道,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拾金不昧,尊老爱幼,这些在《论语》等古代书籍中都有很多体现。目前我国有些中小学已将开始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些学校在上课的前几分钟会要求学生集体诵读《弟子规》、《道德经》,《三字经》、《论语》等,久而久之,中小学生对这些古典书籍能过做到熟读成诵了,在实际生活中也会按照书中的教育去做,这会让所有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深了解,了解的同时还能够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随他们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慢慢理解消化,无疑将对学生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三)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的对策

通过传统文化来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能够更大程度上增强孩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为祖国奉献之情。古代的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比如说精忠报国的岳飞、苏武牧羊、董存瑞等等英雄人物,现在很多中小学让学生准备可见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一点就能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了解伟人的爱国故事,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让每个学生对传统文化做到深入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学生的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去,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学生就是我们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是民族文化与传统的继承人与载体。

(四)让传统文化走进教材

书店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的种类很多,儿童读物、青年读物等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广东省的小学课堂里,也有地方教材《走进岭南》,学校将该教材融入品德课中,很好地展现了岭南文化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逐渐的适应了我国现代化教育,有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在教科书中也会有诸多的注解,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中小学生也都可以理解,让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传承,而是提高中小学生对美德的理解,提高中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中小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总结:横贯古今,纵览未来,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国有着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明,是我国的精髓,我国的思想所在。所以在中小学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播者,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中小学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中小学生了解我国的文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中学教育中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334期.

[2]张岂之.谈中国传统文化[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苑金茹,刘华,刘舒菁.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思想理论教育[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