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炉煤气回收常见故障及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1

浅析转炉煤气回收常见故障及应对措施

杜立龙孙红军徐鸿艳

(宝武集团新疆八一钢铁股份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钢铁行业转炉煤气回收在企业节能降耗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宝武集团八钢第一炼钢厂40t产线转炉煤气回收系统实际运行状况,分析影响转炉煤气回收的主要故障和应对措施,对钢铁行业设备维护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转炉煤气;煤气回收;常见故障;应对措施

钢铁行业是能耗巨大的行业,其耗能费用占钢铁总成本的比重较大,在钢铁行业进入市场严冬营销微利的格局下,如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将成为钢铁行业的一个艰巨的、长期的战略目标。转炉煤气是钢铁企业重要的二次能源,是转炉生产过程中的除蒸汽外的另一重要副产品,具有较高的热值特点。能够有效回收转炉煤气在降低炼钢能耗,压缩生产成本,减少烟气外排,洁净生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减少煤气回收中的常见故障,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支出。

1.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简介

宝武集团八一钢铁股份公司第一炼钢厂40t产线两座转炉,转炉煤气在2014年改造后采用OG除尘法既湿式除尘,煤气回收的流程:①转炉烟气经汽化烟道活动段和固定一段,进入喷淋塔降温降粗尘,然后经过环缝提高流速进入脱水塔经再次降温和精除尘处理②经风机到达三通阀和水封逆止阀,若煤气检测合格,则进入8万煤气柜回收系统,不合格则进行放散点燃后外排处理。

2.转炉煤气回收常见的故障

2.1生产冶炼过程中汽化烟道烟气降温除尘效果不佳,环缝开度设置不合理,高温气体通过烟道进入风机机壳由于管道弯道多,造成烟气中的F2O3再次燃烧,使得风机进口温度和出口温度身高超过72℃,造成管道阀门密封件高温老化加速,且存在安全风险不能满足回收条件拒收。

2.2由于新疆地理环境特点,进入冬季后室外环境温度可降低到-30℃左右,生产过程中烟气在除尘降温后,烟气中的水分含量高脱水塔脱水效果不佳,烟气通过管道流动进入室外管道后,温度快速降低冷凝成水经沿途排污阀排水,但因排污水封阀管道低温被污泥堵塞,水汽进入激光气体分析仪的检测管道和镜片,造成分析仪透过率低报警无法正常工作拒收放散。

2.3三通阀和水封逆止阀和控制柜室外露天安装,冬季生产过程中管道有烟气流过时,温度可达40℃左右,但在冬季检修和生产间隙没有烟气流过时,三通阀和水封逆止阀阀板会因低温结冻,无法正常工作超时报警,不满足回收条件拒收放散。

2.4为保证风机运行振动值能够达标,每炉次风机低速时需对风机叶轮进行反冲洗,并在风机高速运行前将风机反冲洗的水排至积水坑中,如果未能及时排出积水达到一定量后,会经风机出风口进入三通阀和水封阀管道,加之冬季管道排污阀排水不畅,最终造成煤气放散转回收的瞬间,管道压力降低风量降至20000m³/h以下,不满足回收条件拒收放散。

3.应对煤气回收常见故障的措施和原则

煤气回收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能耗指标,但所有的应对故障的改造措施,必须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方可实施。

3.1通过HMI和程序的优化完善OG除尘系统控制环节,在人机对话界面灵活控制环缝开度死区范围,合理调整N1-N5喷枪配水量提高喷淋塔和脱水塔的作用。确保进入风机房的烟气温度控制在60℃以下,使得风机出口温度控制在72℃以下,避免各阀门的密封件不受高温气体影响。

3.2每次检修过程对除尘管道沿途的排污管道进行清污疏通,三通阀和水封逆止阀加装保温措施,停炉检修和补炉作业新开炉时两炉钢不转回收模式,并在检修后和重新开炉前对激光气体分析仪镜片进行擦拭保证通过率达到80%以上,保证每次开炉均回收增加煤气回收量。

3.3根据北方天气的特点冬季三通阀和水封逆止阀露天安装的受天气因素影响大,改造建设保温房冬季通入暖气保证环境温度达到15℃以上,检修时及时清理三通阀和水封逆止阀的排污管道,确保排水排污正常,避免阀板结冻不能正常工作。

3.4根据风机房风机振动值的变化趋势图,合理调整转炉炉前N1-N5喷枪的配水量,以及叶轮反冲洗的水量,为保证能将炉前烟气冷凝的水和反冲洗水顺利排出,将风机转速控制与冶炼状态连锁,在转炉出钢和加料环节自动将风机转速降为低速,确保机壳中的水排出至污水坑中,提高设备稳定作业率。

4.结束语

通过研究影响转炉煤气回收的主要故障,结合第一炼钢厂现有煤气回收维护工作的经验,从完善硬件设备不足和优化软件控制程序,工艺操作积极配合快速完善整改改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各类故障和事故的发生,提高了转炉煤气的回收量,减少了煤气外排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的相关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建平.转炉煤气回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处理,冶金动力,2007年第6期

[2]杨志勇.PLC在转炉风机煤气回收中的应用与研究,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

[3]化工安全与环境,2013(3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