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

许丽阳

许丽阳福建省晋江市华侨中学3622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推进,各各学科都应该有所改变,初中化学课堂的建立也要适应这种改变,而不是强调老师的作用,不去理会学生的真实想法,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果仅仅重视理论知识是永远达不到高效这一目的的,所以,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高效课堂;初中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128-01

引言

初中化学是一门神秘而且吸引人的学科,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学,但是现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化学老师必须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这不仅仅能使同学更好的理解化学现象,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基础水平,对以后的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学生高效的学习呢,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最终的答案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怎么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呢,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必须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其次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才是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兴趣的前提,所以这就要求初中化学老师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幽默科学的讲课方式,注重实践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们划分小组,让同学自己亲手做简单无害的实验,借此来激发同学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不是停留在在理论上的学科,而是要与实践相结合。

二、联系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建立高效课堂

化学在人们印象里一直是一个“高大上”的学科,并且学生们也有这种感觉,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会化学学科产生偏见,不能发现化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厌学,倦学等心理,所以要想建立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就必须要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挖掘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让同学们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比如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利用化学来进行人工降雨、农业的庄稼种植等等,只有同学们充分的认识了化学,他们才能产生探索化学世界的欲望,真正的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并且老师在课堂讲解关于化学问题时,也要积极的联系学生的储备知识,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发掘同学们的潜质,让同学们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习成为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填鸭式、考试的工具。

三、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

新课改不断深入,其强调的便是一个“新”字,这个“新”既是创新,也是革新,所以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摒弃传统课堂老师为课堂主体的弊端。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勇于提出质疑。例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故意设置问题,如用二氧化锰制氧气,老师在讲台做实验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并提出问题,当一切化学设施都准备完好,为什么二氧化锰迟迟不肯反应呢,再经过师生的一起探讨和分析,原来是没有加入高锰酸钾催化剂,然后继续鼓励同学想一想实验已经到了这一步,可不可以有其他方法呢。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参与其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发掘自我潜质。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课堂互动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所以教育领域也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发挥作用,而且初中化学利用多媒体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实验研究众所周知有一些是特别危险的,但是我们还不得不讲,所以在以前传统课堂上这些实验就变成了干巴巴的理论讲解和结果,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化学学习效率的增强,而我们引用多媒体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视频了解研究的全部过程,并配上老师的同步讲解,同学们肯定会理解的更加透彻,也很好的避免了只有理论没有实验研究的这一尴尬局面,打造学生心中理想的课堂形式,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率。

结束语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其关键的一点便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其次便是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将化学联系生活实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构建学生学习研究学习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科学设立情景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当然,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离不开各一线教师的继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伏铃林.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14(63).

[2]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3]继续教育网组编.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5.

[4]梁玉青.课堂成就学生[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