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 2

新时期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程军平1,2陈竞纬2欧阳八四2申俊龙2王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中医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单位,近年来,我院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本文系统阐述了我院以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为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通过师承、读经典、进修、“天士计划”和课题研究“五位一体”的培养途径,对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培养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226-02

传承是医派发展流传的关键,而中医人才是中医学术流派的根本。人才培养历来被重视,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部分中医院校从自身优势和特色出发,形成了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与方针[1]。卓越中医师在院校的培养研究较多,“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2],笔者认为,走出院校后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学习甚至更为重要,中医师只有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学习提高,才能逐渐“卓越”起来。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祥地,历史上人文荟萃,名医辈出。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名医千余家,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以叶天士为代表的吴门医派,创新了中医的学术思想,一批吴医名声鹤起,以明清时期为盛,故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说法[3]。苏州市中医医院以传承发扬吴门医派为己任,近年来,医院把中医人才培养作为医院战略的一部分,以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为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在打造“五位一体”的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吴门医派中医人才的内涵

1.对中医人才的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把努力培养中医信念坚定、中医理论扎实、中医技能精湛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作为卓越中医师的培养目标[4]。院校培养改革中,对卓越中医师培养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不断摸索践行卓越中医师培养方案,然而,对中医师完成院校教育后如何走向卓越,成为临床优秀中医人才的研究却相当匮乏。

2.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培养出的医学生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方面都显不足[5]。基于院校教育对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毕业后继续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和迫切。我院聘任院校毕业生后,在努力提升他们中医信念、理论、技能的同时,还将院校卓越中医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突出吴医文化、地方特色,传承创新,把培养适应新形式下岗位胜任力强的中医师作为培养吴门医派中医人才的目标。

二、“五位一体”的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对中医岗位胜任力来讲,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医生必须具备的毕业后能胜任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知识、技能、素质和品质[6]。为培养吴门医派中医人才,我院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青年医生通过师承、读经典、进修、“天士计划”和课题研究进行“五位一体”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1.组织院级师承。我国中医师培养的最初模式是师带徒称为师承教育模式,它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医教育的重要形式[7]。为了更好的传承吴门医派的临床经验、辩证思维和学术思想,我们通过条件设定,挑选一批德艺双馨的吴门医派传承老师和一批硕士以上学历或主管中医师以上职称的学员,结成对子,拜成师徒,临床抄方,总结老师临床经验,撰写老师学术思想论文,参照国家级和省级师承的考核要求,考虑医院特色进行定向培养和严格管理。

2.开展学习经典。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之魂、中医之根,是中医各家多年实践经验总结,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用药规律、临床实践的高度凝练与升华[8]。我们了解到毕业后的青年医务人员,忙于临床而理论学习时间较少。而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是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医院开展“读经典、做临床”系列活动,邀请一批专家到院讲课,通过送中医经典书籍,读经典比赛,写读经典感想,谈读经典体会系列活动,营造医院学习中医经典的氛围,促进青年的成长。

3.鼓励进修学习。“学医三年,谓天下无病可治,行医三年,谓天下无方可用”,在青年医师临床几年后,对临床由熟悉有开始陌生起来,开始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临床水平和能力。我们要求青年中医师在升中级职称之前,必须外出进修一年,并做好青年中医师进修期间的保障工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学习,潜心钻研。

4.启动“天士”计划。我院在浙江大学连续开展了两期“天士计划”培训班,近90名青年中医药优秀成员入选,精心选取医学人文素养,法律法规认识,应对媒体能力,科室团队建设等课程,进行封闭式培训。同时,针对入选学员,将安排他们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下基层援助社区基层单位。并将考核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山上下乡”,跟踪式培养,我们期望能培养出一批“叶天士”一样的卓越中医师,“天士计划”的名字由此得来。

5.搭建科研平台。我院积极搭建科研平台,面对除了各级基金项目相对不足的状况,医院先后启动院级课题,吴门医派专项课题项目,并配套科研基金,保障科研经费到位。鼓励立足临床,继承吴门医派特色,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更好的服务临床。为青年中医师提供了宽松的科研学术平台。

三、对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中医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吴门医派中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理念。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三突三重一改变”的形式。

1.三个突出。一是要突出培养临床能力培养,临床能力是医生临床水平的体现,也是价值所在,我们始终抓住这根主线。二是突出培养中医思维培养,面对中医思维弱化的形势,强化中医理论的分量,加强其辩证思维培训,突出中医的辨证论治,让中医师有能力开出效果满意的中药方。三是突出人文素养培养,在临床中,医患沟通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年轻的中医师,怎么赢得信任,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的培养需要加强。

2.三个重视。一是要重视地方特色,吴门医派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医学流派的特征,以“儒医多、御医多、著作多”而名噪一时,重视吴门医派传承和地方特色的融入,是培养卓越吴门医派卓越中医师的重要一课。二是要重视知识结构,由于新进院的医师在院校期间,西医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知识结构相对不够完备,我们要严格按照必须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科室轮转,逐渐完善其知识结构。三是要重视学术思想。临床能力需要积累,学术思想需要提炼,学术思想是学术水平的标志,有学术思想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提高临床水平。

3.一个改变。即是改变对中医师的评价方式。对于纯中医的培养,如果采取“学术异化,评价西化”的态度,势必让中医人去研究细胞分子基因,这样过于基础和西化的研究,无益于中医临床而耗费大量的精力,成果甚微甚至徒劳无获。我们认为中医师需要有一套符合中医师自己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而不是运用西医的评价标准这把尺子来衡量中医师临床水平的高低。

四、小结与展望

吴门医派新时期需要传承与发扬,培养吴门医派中医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近年来,我们通过“五位一体”中医人才培养的实践,就如何培养新时期吴门医派中医人才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笔者曾提出,在中医师的继续教育培养目标上,专科医生首先要是全科医生,外科医生首先要是内科医生,中医医生首先要是西医医生的观点。临床中医人才能力和素养提升在院校教育后的继续培养阶段尤为关键。未来,我们继续以培养吴门医派中医人才为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通过本院“五位一体”化的培养,争取培养出一大批能较好满足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的吴门医派中医人才。我们相信,他们有能力把吴门医派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微,王洪志,谭玉柱等.中医院校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1):4-5

[2]冯立中,殷玉磊.探索培养卓越中医师之路.健康报,2011,6,29,005版.

[3]欧阳八四,新颜.吴医吴药研究迈上新起点.苏州日报,2014,7,18.A11版

[4]韩立民,叶耀辉,何春生.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2,31(1):15-17

[5]李娜,杜先智,周向东.卓越医师教育视角下的医学人才培养观[J].教育研究,2015,33(6):23-24.

[6]吴拥军,李爱民,严道南等.中医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4,7(285):69-70

[7]王建忠,曾真,金浪.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对中医人才培养的效果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13-15

[8]冀天威,石岩,马铁明.“诵、读、研、疑、用”与中医经典学习[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