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的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09
/ 1

伴性遗传的教学案例

耿瑞英

伴性遗传的教学案例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第一中学校耿瑞英

1.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伴性遗传的特点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2.教材分析

2.1知识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用科学原理去分析实际问题;(2)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3)体验合作学习。

2.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2.3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教学过程

3.1情景创设

教师:展示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儿图片,介绍患者症状,据调查这种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学生:男生高兴,女生惊讶。

教师: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辨认、识图。

学生:辨认、识图,说出图上是什么。(学生均能辨认出来)

教师:为什么体检时要检查红绿色盲,这种病有什么危害?(简单介绍)。据调查这种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学生:女生高兴,男生惊讶。

设计思想: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识图以及介绍相关调查结果,展示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教师:为什么这两种病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但表现又不相同?

3.2新课

教师:控制这两种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伴性遗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过程,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总结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启示。

设计思想:通过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探究热情,同时通过讨论了解道尔顿不放弃身边小事,认真研究和分析的科学态度及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让学生从兴奋的激情状态回归到理性思考状态。

教师:多媒体展示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2)Ⅰ1是色盲,他将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的几号?(3)Ⅰ1是否将色盲基因传给了Ⅱ2?这说明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4)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形基因?为什么?(5)为什么Ⅱ3和Ⅱ5没有表现出色盲症?(6)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情况?女性会不会患病?

学生:根据问题分析系谱图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完成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表格,让学生填写。

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从表中分析,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使问题简单化,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问题层层递进,面向了全体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难点,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师:根据表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让学生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有哪几种?分别写出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总结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学生:亲自动手画出几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然后分析讨论,得出伴X隐形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设计思想: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写遗传图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遗传图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又是什么呢?

学生:写出遗传图解总结。

3.3师生总结

伴X隐形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伴X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交叉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3.4评价反馈

(1)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C.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

(2)血友病属于隐性伴性遗传病。某人患血友病,他的岳父表现正常,岳母患血友病,对他的子女表现型的预测应当是()

A.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儿子患病,女儿正常

C.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儿子和女儿中都有可能出现患病

(3)某红绿色盲男孩的父母色觉均正常,他的舅父是色盲,该男孩的色盲基因的来源()

A.祖父→父亲→男孩

B.祖母→父亲→男孩

C.外祖父→母亲→男孩

D.外祖母→母亲→男孩

答案:(1)C(2)D(3)D

3.5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的知识点,让学生理清脉络。

3.6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辅以教师指导,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