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冠状动脉病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冠状动脉病变

黄昌辉

黄昌辉

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CT室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6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检查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螺旋CT成像检查,观察图像后处理质量和检查结果。结果:60例患者489支冠状动脉均顺利完成检查,CT图像显示清晰。2例右侧冠脉高位开口,27例冠脉心肌桥,53例冠脉主干中可见斑块。螺旋CT影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冠状动脉病变区域的钙化情况和支架影像有良好的显示效果。结论:多层螺旋CT影像后处理技术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检查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临床应用效果好,安全性高,是临床中冠状动脉病变检查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病变;血管造影;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09502

冠状动脉病变是造成我国患者临床冠心病等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危险因素,尤其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冠心病等一直呈现高发病率,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危害较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中,CT是主要检查手段,应用螺旋CT影像后处理技术检查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于其临床确诊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更精确的早期确诊、治疗提供积极参考[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9月间入院进行检查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128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观察其影像图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检查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实施128层螺旋CT检查且排除不良影响因素(诸如支气管哮喘、禁忌症、过敏症、房室传导阻滞、异位心律等),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562±31)岁,心率每分5129次,平均每分(74±7)次,以心悸、胸闷、气促、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12方法:

检查前工作人员要指导患者做好呼吸训练,待患者紧张恐惧情绪缓解后实施CT检查,指导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确保患者无检查禁忌症。多层螺旋CT检查仪器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DefinitionAS128层螺旋CT扫描机,分别实施平扫和强化扫描,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下方到膈下方,确保扫描期间患者保持屏气,以冠状动脉狭窄≥50%为阳性。具体扫描参数如下:扫描时间033秒/360度,扫描层厚3mm,扫描野50cm,螺旋扫描图像重建时间1秒(512x512矩阵),空间分辨率155lp/cm(0%MTF),可视密度分辨率3mm/03%/100mAs/197mGy,螺矩021044,CT值拓展范围(去金属伪影-10240—+30710。造影剂使用欧乃派克,剂量视具体造影需要而定,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注入欧乃派克和生理盐水,调整流率变化情况,以智能监测触发启动扫描,触发层面定位主动脉根部。根据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选定重建,图像后处理重建的模式主要有MPR、MIP、VR、CPR等,显示患者冠脉主干及其分支情况,对于怀疑病变部位进行多时相观察,观察冠脉管壁、管腔情况,测定斑块性质,计算狭窄率。

13图像评价:要求60例患者血管在CT图像上均能够清晰显示。由放射科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和筛选,评价图像质量,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析目标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对角支、钝缘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及左室后支等。

14统计方法:临床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扫描,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检查结果:60例患者489支冠状动脉均顺利完成检查,图像均清晰显示。螺旋CT冠脉成像评价情况具体见表1。2例患者为冠脉开口起源异常,具体检查结果为右侧冠脉高位开口。冠脉心肌桥27例44处,大部分为前降支,共23处;其余为对角支、中间支、钝缘支、左室前支及回旋支。冠状动脉狭窄31例,23例患者278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8例共41支被诊断为重度狭窄或闭塞。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冠状动脉病变区域的钙化情况和支架影像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7例患者置入支架共12个,右冠状动脉2个,对角支3个,前降支5个,回旋支2个,支架置入治疗效果良好,部分支架远端管腔轻度狭窄。斑块检查结果显示,53例患者冠脉主干中可见斑块,软斑块患者19例,硬斑块患者32例。60例患者中选择59例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DSA),结果显示有57例与CT检查结果相同,符合率为9661%,其中2例患者被DSA检查误诊为右侧冠脉缺如,CT检查结果为右侧冠脉高位开口。

3讨论

冠状动脉病变是临床中危害性较大、隐蔽性较强的一种恶性疾病,因为其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多以胸闷气促等症状为主,检查中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早期检查中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积极意义。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检查中,冠状动脉造影一直以来DSA被作为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金标准[2],但是费用高、创伤大且并发症多,在图像显示上也只有二维图像,无法清晰显示病变组织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且如果插管位置不正确,还会影响检查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局限性无疑都制约着冠脉动脉病变的临床检查与诊断[3]。在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右侧冠脉高位开口在DSA检查中被误诊为右侧冠脉缺如。与DSA相比,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上都较为优越,结合心电门控技术能够有效弥补DSA技术的弊端,患者受创小,安全性高,所用时间更短,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详细的无创性检查,还可多角度观察心室、心肌、心房与周围血管等,它能够清晰、充分的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分支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在心脑血管成像方面优势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4]。多层螺旋CT检查不仅准确定量冠狀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对冠状动脉主干斑块也能做出了准确判断。临床研究显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冠脉动脉病变的敏感性高达90%以上,特异性也在93%98%左右,说明其在筛查冠状动脉病变中有极高应用价值[5]。

在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情况下,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率评价的准确度也很高,这对于避免患者进行DSA检查或介入治疗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治疗有积极意义[6]。在本次研究中,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冠脉狭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性也在90%以上,进行DSA检查的30例患者28检查结果与螺旋CT检查结果相一致。目前,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临床以支架置入和冠脉搭桥术为主,对于置入支架患者,术后易发生胸部不适现象,针对这种情况,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鉴别、分析产生不适的原因,还能够明确支架位置,评价支架远端和近端的血流畅通情况,正是因为其应用上的无创、安全等优势,它才成为了对支架置入效果长期跟踪、监测与随访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多层螺旋CT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7]。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移植血管畅通情况也可以通过螺旋CT检查来显示动脉旁路血管形态与走向,对其闭塞和再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判断,对移植血管的畅通度进行跟踪评价,大大降低了术后风险[8]。

MSCT影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冠状动脉病变区域的钙化情况和支架影像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比起冠状动脉造影无论是敏感性还是特异性上都更胜一筹,重组图像也具有优势,可以说是筛查、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方式。在冠脉病变患者的临床检查中,不少检查都需要通过服用阻断剂等来提升图像质量,这种举措无疑增加了检查风险,但是螺旋CT检查就没有这种顾虑,它安全、无创、高效,可以说是目前临床中应用前景最好的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的手段。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影像后处理技术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检查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临床应用效果好,安全性高,是临床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梅,梁志伟,邝锦锋,等.MR心肌灌注成像、CT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2):1012

[2]王明亮,董光,耿海,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4(6):881884

[3]张家齐,刘欣,赵卫东,等.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64排螺旋CT判断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斑块性质准确性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9,25(4):387388

[4]林盛才,邓东,李春兰,林创武.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2011,12(3):365366

[5]罗永彪,方快发.64层螺旋CT技术对大亚湾海岛渔民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1):176176

[6]蔡望洲,张燕,陈亮.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J].中浙江临床医学,2012,4(11):242243

[7]姚伟,李慧芳.16层螺旋CT在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72274

[8]于洋,于勇.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