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活动中的假定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浅谈戏剧活动中的假定性

杜长瑾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戏剧演出依附于假定性而存在于舞台上,追溯戏剧的发展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最早的戏剧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以前,在欧洲爱琴海以北的一块三角形半岛上,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以及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而举办的酒神祭祀活动是最原始的戏剧形态。经过时间慢慢的推移,后人对戏剧的形态不断地填充和创新从而产生了后来的简单戏剧活动和繁复戏剧活动,随着戏剧活动不断丰富化、剧场化,假定性这一前提也成了戏剧活动发生、发展的必不可少因素。

关键词:戏剧;繁复戏剧;简单戏剧;舞台假定性

一、何为舞台假定性

在中国戏剧大百科全书中童道明曾写道:“假定性源于俄文,是美学和艺术理论术语。接近于中文“约定俗成”的词义,通译“假定性”,也曾有“有条件性”和“程式性”等译法[1]。”在戏剧作品中编剧通过生活的启发以及自己的想象编写出一个剧本,艺术家们对剧中角色根据生活的原态进行二次创作最终以演出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从而构成了观众和演员这层必不可少的观演关系,演员在舞台上去塑造剧中人物而并非就是剧中人物,故事发生的场地是剧场而并非生活中的某一处,在剧目演出时观众并不会因为演员不是剧中角色本人而不接受演员所饰演的角色,也不会因为演出活动是在剧场里而驳斥演员故事发生的场地不对,恰恰是观众的情绪会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约定俗成”的观演关系促就了故事的发生、发展。

二、空间“假定性”对戏剧的作用

1.戏剧活动所需现实空间

戏剧活动所需现实空间又可称为物理空间,是指戏剧所发生的场所,可能是在剧场里也可能是在一处空地上亦或是大街上等等一切能承载戏剧发生发展的场所。一般在剧场里所举行的戏剧活动是我们比较常见的,而此时的戏剧活动所需空间便是剧场。也有很多戏剧是发生在剧场外的,如每年的乌镇戏剧节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演员分布在街头巷尾,他们自由的挥洒着自己心中的艺术,更有甚者还会与观众发生一些互动,而此时他们在街头巷尾演出的那块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空间。在印度歌舞形式的表演更是多种多样,他们所发生的戏剧活动空间也大多各不相同,大街上、聚会上、剧院里等,都能成为他们尽情挥洒的戏剧空间。以上我们所阐述的均是戏剧活动中演员演出的活动空间,然而不能忽略的还有观众观看演出的空间,两者是共同存在的但又是大不相同的,演员演出的空间根据剧情的需要大多是虚拟的,假定的,而观众空间是现实存在的。

2.戏剧行动发生的情境空间

它是剧中人物所活动的空间,一般这个空间的构造是要符合剧目的故事背景及时代背景,而这个空间一般也是由导演和舞美老师根据剧情的发展,人物的行动线一起构建完成的,情境空间的构造其本质是为演员演出服务的,演员在规定的行动空间中进行演出,从而获得更高的观赏性。在话剧《纪念碑》中舞美艺术家为了营造被战争摧残后一片废墟的惨烈景象,将黑色定为整个舞台的基础色系,房屋的整体造型偏倾斜状,地面上的土壤也在往外冒着缕缕烟雾,环境空间里所有的物体都在向观众传达战争刚刚结束这一时间信息,演员在这一情境空间中演绎人物的情感交织、悲欢离合,借助这一情境空间使剧目更加具有代入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舞台前侧是居民与战士们生活的空间,转台一转便出现了一片白桦林,两种情境空间的构造一方面为演员的演出提供了较为贴合的剧中情境,另一方面使故事发展更具代入感;《死无葬身之地》在物理空间的基础上也构建了两种剧情空间,楼上是关押游击队员的牢房而楼下则是审讯室。演员游刃有余的在情境空间里尽情演出,由此我们可知以上案例无一不是建立在“假定性”这一前提之下完成的。

3.戏剧人物中的主观空间

主观时间我们又称人物的心理空间。在很多剧作中我们可能会细心的发现导演经常会运用一些回忆或是幻想的表现手法来穿插,丰富人物的性格及剧情,让整个故事看上去不是特别的凌乱或拥挤。而这一表现手段也充分利用舞台“假定性”这一原则,本身幻想及回忆是没有办法让人看到的,演员通过自身的表演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更加的一目了然。如话剧《罗密欧与祝英台》老年祝婉莹置身外滩,而此刻耳边的邮轮汽笛声使他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夜晚,灯光切换,此刻舞台上呈现的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每位女战士死后与自己最亲近的人之间的对话。《洒满月光的荒原》中,老年马兆新对当年落马湖的回忆,以及最后老年马兆新与青年马兆新那段穿越是空的对话等等。这些心理空间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剧情的发展,也增加了演员的行动空间。

4.戏剧行动中的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即观众被调动的想象空间。这种虚拟空间的运用使情境空间更加趋向于简单化,更多的是靠演员的表演带出来一个无形的让观众想象的空间。如云南艺术学院排演的肢体剧《短打聊斋》其戏剧的情境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虚拟空间,演员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通过自己的肢体表现双手一推便是进出了房间、两脚一抬身体就地侧卧便是上了床,再比如话剧《狗镇》村民们的家分布在舞台的不同区域,舞台上几处几乎全是空的,并没有任何东西搭建或是隔离开,仅靠演员的行动进行阐述。除了话剧之外戏曲舞台上也较为频繁的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如演员一低头迈步,船夫与演员两头一颠便是上了船了;演员跟着轿夫身体一颠便是乘了轿了;马鞭一挥身体做出个动势便是骑马驰骋在郊外了;回过头来细想戏曲舞台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虚拟空间,全凭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来勾勒出不同的空间环境。不管是戏剧舞台还是戏剧舞台,虚拟空间之所以能为观众所接受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建立在“假定性”的基础之上,这一虚拟空间的运用一方面考验了演员的肢体运用与基本功,同时也减少了道具制作成本,也体现了导演创作的高明之处。

三、道具因素的假定性在戏剧中的作用

随着后现代戏剧的产生,道具因素假定性的运用也越来越多,这一道具因素假定性的广泛运用促使舞台更加趋向于简单化,新颖化。如《狗镇》中演员通过几把凳子来体现动态的轿车,以及卡车的车厢,又在女主人公被强奸的戏份中,通过几把凳子体现束缚女主的枷锁,又随即可以变换成床,在剧情需要时又回归到它本身最基础的功能—椅子。在孟京辉导演的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终陌生女生不堪忍受生活的痛苦而选择自杀时,番茄酱慢慢的从手中滑落流出鲜红色的液体,此刻的番茄酱便成了女主手腕上流出的鲜血。又比如话剧《纪念碑》导演在剧中用23条慢慢升起的白色连衣裙象征23条无辜惨死的少女。云南艺术学院排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导演用白色地毯做成信笺的样子悬挂于舞台上,演员在大大的信笺上进行表演,此时整个地毯象征着陌生女人给自己的心上人R先生写的长长的信,黑色雨伞的运用象征着R先生,而白色枕头象征着自己的孩子。这一假定性的运用使一种物品在舞台上拥有了多种存在形式,它打破了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对于舞台道具必须与生活的原态一模一样的要求,使戏剧在简单的道具中完成复杂的情感传达。

四、结语

总之,戏剧是依据假定性存在的,而戏剧最终的欣赏者和评判者均是观众,在假定性的前提之下,观众与演员之间才能建立起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律,故事才能合理的进行。正是有了假定性这一前提,戏剧的表现手段才得以丰富。也正是因此,艺术家们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新的艺术流派才得以产生。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6

[2]马丁•艾思琳:《戏剧剖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