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统筹的城市绿道网规划陈明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关于城乡统筹的城市绿道网规划陈明杜

陈明杜

云浮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东省云浮市527300

摘要:绿道建设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发挥城乡统筹作用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对绿道网规划原则、规划设计方法及配套设施规划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绿道网;绿道规划;城乡统筹

绿道是沿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或人工的廊道上建立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1]。所以,我们可以把绿道网理解为由众多绿道“编织”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绿道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及聚居区,具有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宣传教育、慢行交通等多种功能[2],建设绿道及绿道网符合城乡发展需求和绿色生活理念,因而在我国许多城市得到良好发展。然而以往的绿道规划偏重城市建成区和近郊风景区,对乡村绿道建设重视不够,因此本文基于城乡统筹对城市绿道网规划进行了分析。

1城乡统筹及对绿道网规划的指导意义

1.1城乡统筹内涵

城乡统筹的实质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资源等多个方面,但空间资源统筹是所有统筹内容的物质平台和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城市反哺乡村、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格局,然而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构筑完整的产业哺育链至关重要。这条哺育链应将大城市-中小城市-乡村链接起来,打破空间界限,推动城乡融合。

1.2城乡统筹对绿道网规划的指导意义

城乡统筹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辐射带动型,由中小城市向周边区域辐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第二种是廊道带动型,城市依托带状走廊,形成走廊两侧一定范围的发展区;第三种是小城镇带动型,小城镇依托自身资源,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发展,使乡村也能享受城镇生活水平。绿道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网络的系统性和内在连通性可作为城乡统筹的契合点,刺激城乡物质、交通流动,推动城乡文化交融与社会和谐[3],尤其适合廊道带动型发展模式,因此以城乡统筹指导绿道网规划,不仅可以促进廊道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2基于城乡统筹的城市绿道网规划

2.1绿道类型选择

绿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一种是根据区位的不同分为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沿河流、小溪、海岸、山脊线建立的廊道,主要用于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同时兼顾科考、野外徒步旅行,宽度≥200m。郊野型绿道依托城市外部的绿地、田野、水体等而建立,是城乡之间的绿色缓冲带,主要形式有休闲道、栈道、登山道等,宽度一般为100~200m。都市型绿道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公园、河道、道路两旁绿地,供居民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宽度一般为20~100m。另一种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生态型绿道、游憩型绿道、历史文化型绿道和产业廊道型绿道。这里的生态型绿道与按区位划分的生态型绿道涵义基本一致。游憩型绿道是城市进入乡村的的通道,一般在城镇边缘和城乡结合部设置,类似前面的郊野型绿道。历史文化型绿道又分为历史线路和自然风情道,前者用于连接城乡之间具有历史价值的景区,后者连接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体现当地的民俗和地方风情。产业廊道型绿道又可分为农林产业型绿道和服务产业型绿道,前者围绕城乡之间自然带区域,用以发展城乡经济并形成产业链,后者通过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产业,串联观光生态园、农家乐等景点,形成特色服务产业带。

2.2绿道规划原则

绿道规划的首要原则是生态化,即在绿道规划设计时必须尊重自然生态过程与自然规律,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限制人为干扰,在绿道建设时就要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尽量不征地、不砍树和不拆迁,保持绿道周边原有生态系统。其次是本土化原则,充分尊重地方风俗和民族习惯,通过挖掘地方特色及人文内涵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结合乡土植物树种种植,让绿道展现本土风情。第三是多样化原则,结合地方资源、基础条件,设立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别的人群需求,让绿道呈现不一样的精彩。第四是可行化原则,绿道建设既要容易实施——成本合理、技术可行,又要方便维护和管理,取材当地材料,维护管理简单。第五是人性化原则,突出“以人为本”,注重绿色出行和慢行交通,避免与机动车争道,保护行人安全,完善绿道标识系统和应急救助系统,满足绿道可达、安全、愉悦的需求。

2.3绿道规划方法

首先,根据规划目标要求潜心前期调研,对规划地段自然条件、区位特征、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社会经济等进行调查。其次,统筹定位。按照城乡协调发展要求,把绿道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桥梁纽带,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例如广州绿道以城乡串联、增加服务人口、高标准配置为基点,深圳绿道以三级绿道网络、构建和谐城乡为目标,佛山绿道以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城乡为依托,通过城乡统筹规划绿道建设。第三,方案设计,包括选线、布局、游径设计等。选线应以地方资源、产业基础为背景,在科学论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适宜的线状廊道。选线时,应结合现有线状水系与道路系统,贯穿主要绿地并与历史文化资源相连接,同时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空间的良好协调。绿道布局应结合地域空间的特色资源。例如云浮市素有“石都”之称,绿道不仅连接南山森林公园,还将山脚石艺广场串起来。布局形式有线形、环形、链式、车轮式、多环式、迷宫式等多种,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布局形式。游径主要满足步行、骑行和特殊行三种需求,所以游径设计有步行道、骑行道和综合道三种形式。一般要求步行游径1.2~2.5m宽,骑行游径1.5~3.5m宽,综合游径2.0~6.0m宽。设计游径首先应该遵循相关规范要求,处理好游径与机动车道的关系,同时也应考虑经济、安全、便捷等方面的要求。第三,组织实施。当项目要实施时,规划单位应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接,将绿道方案的理念传达给施工单位。第四,后续管理。项目交付使用后针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反馈机制,为以后绿道规划的完善奠定基础。

2.4绿道网配套设施的规划

首先,节点系统的规划。节点系统包括绿道中的交叉点和游客休息、逗留的节点。交叉点是绿道与常规交通衔接的重要节点,体现绿道的连通性和可达性。游客休息、逗留节点反映了绿道的人性化与避险要求。其次,标识系统的规划。标识系统用于指路、信息提示、警示等功能,应按统一规范要求简洁、清晰地设置。第三,服务系统规划。在绿道中应设置服务点,为游客提供便民服务和进行日常管理,此类设施包括信息咨询亭、游客中心、医疗点、露营点、治安点、消防点等。第四,基础设施的规划。绿道基础设施包括停车场、出入口、供电、照明、通信、给排水、防火、环境卫生等,是保障游憩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3结语

绿道网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历史古迹、地方风貌,还可以加强城乡联系、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加快绿道网建设步伐,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卫华.绿道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以珠三角绿道网为例[J].热带地理,2013,33(4):504-510.

[2]崔玉莹.绿道功能与规划初探——以茂名绿道为例[J].南方论刊,2014(10):86-88.

[3]陈可石,周彦吕.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绿道规划实践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15(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