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例急性心肌梗死在溶栓治疗上的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65例急性心肌梗死在溶栓治疗上的效果探讨

张敏

内蒙古自治区格尼河农场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在溶栓治疗上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当地医院循环内科2014-02至2015-04期间收治的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前间壁19例,下壁22例,高侧壁12例,右室、正后壁12例,并通过不同心肌梗死部位进行的溶栓效果不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方面的方法分析,得出前间壁、下壁及高侧壁组溶栓的有效率分别为94.73%,95.45%和91.67%,三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右室、正后壁组的溶栓有效率为83.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能够很好的改变前间壁、下壁及高侧壁的急性心梗,并且优于右室正、后壁心梗的溶栓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治疗

作为循环内科的急危重症病--急性心肌梗死,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在不具备PCI条件,或入院后不能在90分钟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及90分钟内转运的同时排除溶栓禁忌症的患者可行溶栓治疗,促使患者进行早期的冠脉血管再通,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在本病上的死亡率,并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急性心梗进行溶栓方法的疗效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院内循环内科2014-02至2015-04期间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具有相关临床证据。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前间壁19例,男患12例,女患7例,年龄35-69岁,平均(58士4.15)岁,吸烟者13例,合并高血压病者16例,合并高脂血症者17例,合并糖尿病者6例;下壁组22例,男患13例,女患9例,年龄37-67岁,平均(54士4.63)岁,吸烟者15例,合并高血压病者20例,合并高脂血症者19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高侧壁组12例,男患8例,女患4例,年龄36-66岁,平均(52士3.61)岁,吸烟者8例,合并高血压病者6例,合并高脂血症者10例,合并糖尿病者5例;右室、正后壁组7例,男患5例,女患2例,年龄39-66岁,平均(50士5.91)岁,吸烟者5例,合并高血压病者4例,合并高脂血症者4例,合并糖尿病者3例。通过不同心肌梗死部位其溶栓效果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

1.2分组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性胸痛,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疼痛,以及典型的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表现、心肌酶学改变等检验指标,并排除急性心包炎、主动脉夹层瘤等疾病,将其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并依据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将其进行分组:前间壁心梗V1-V3的ST段上抬,下壁心梗II、III,avF的ST段上抬,高侧壁心梗I、avL的ST段上抬,右室、正后壁心梗V3R、V4R、V5R、V7-V9的ST段上抬。

1.3治疗方法

四组患者在入院后,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并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护,维护生命体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方面的基础治疗的同时,按照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流程,排除静脉溶栓禁忌症,在患者早期发病的12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其中使用尿激酶溶栓43例,使用瑞替普酶联合肝素溶栓12例,使用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溶栓10例。

1.4观察指标

在接受溶栓治疗的两小时后,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根据其ST段的恢复、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患者胸痛症状消失判断其疗效。显效者:胸痛症状消失,ST段回降>50%,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无效者:胸痛症状无缓解,ST段无变化,未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病情逐渐恶化。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为计数方面的数据,因此用百分率表示,选择X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经过统计学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前壁、下壁及高侧壁组溶栓的有效率分别为94.73%,95.45%和91.67%,三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右室、正后壁组的溶栓有效率为83.33%,合并高血压组的溶栓有效率为95.65%,合并糖尿病组的溶栓有效率90.4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梗在发病有效时间窗内行溶栓治疗,及时将阻塞的血管进行溶栓再通,就能够充分缓解患者心梗的病情,并通过抗凝、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治疗方案,能充分挽救濒死心肌,相对于不能及时进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是临床获益的,而且为患者下一步行PCI治疗提供充分的时间,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早期溶栓也是治疗急性心梗的关键方法[2]。本次试验可以总结出:溶栓治疗能够很好的改善前间壁、下壁及高侧壁的急性心梗病情,且优于右室、后壁心梗的溶栓效果。同时观察中发现本次临床资料中合并高血压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率高于合并糖尿病的的心肌梗塞患者,且前者溶栓效果优于后者。戒烟、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已成为预防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59:710-725.

[2]王凯.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