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分析

朱洪海

朱洪海

江阴爱齿口腔门诊部214400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口腔种植修复过程中附着龈重建的临床应用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临床口腔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所收治的24例口腔种植患者30个牙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附着龈重建治疗,对本研究的患者在治疗4周以及治疗半年后的平均牙龈宽度进行比较。结果:该组患者在术后4周,其平均牙龈宽度为2.60±0.51mm,在术后半年其平均牙龈宽度为2.64±0.49mm,与术前的平均牙龈宽度0.19±0.47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术后4周以及术后半年的平均牙龈宽度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口腔种植患者进行修复处理时,采用经过改良后的根向复位瓣术来对其进行修复有助于种植后的牙龈宽度恢复,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腔种植修复;附着龈重建;临床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缺失牙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其首选方式就是种植义齿,因此,处理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以及种植体骨结合的相关理念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更新。在对患者进行口腔种植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美学以及修复效果,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减少或防止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就必须对患者的种植区的相关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后再制定出相应的修复方案。本研究将对我院24例口腔种植患者30个牙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所收治的24例口腔种植患者30个牙位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行附着龈重建。其中有18例女性,6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9—62岁,平均年龄为39.8岁。

1.2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的口腔卫生较好,其口腔内未发现急性炎症;②患者的种植部位处于后牙区;③潜入式种植需要进行二期手术来对其基台进行更换的患者,或者是Ⅰ期植入骨组织水平种植的患者;④患者的植体骨结合在X线下的显示较为良好,其颈部未出现明显的骨吸收影响;⑤种植部位颊侧附着龈缺失或不足,其牙槽嵴顶的角度化牙龈必须保留在0.5毫米以上。

(2)排除标准:①患者的口腔卫生较差,其口腔内存在急性炎症;②患者存在急性牙龈病损或牙周炎;③患者存在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④患有糖尿病等对组织愈合存在一定影响的系统性疾病;⑤种植体邻牙存在窦道或患有急慢性根尖炎症;⑥牙槽骨与种植体在X线检查过程中尚未形成骨结合,或者是骨吸收的影像较为明显。

1.3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X线片检查,以此来对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种植部位的系带附着情况、前庭沟以及颊侧角化龈情况进行比较,对其有效角化牙龈宽度进行测量记录。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利用阿替卡因来进行局部麻醉,保留种植部位龈乳头的梯形切口。牙槽嵴顶处的切口略微偏向于舌侧,以此来确保颊舌处均覆盖有角化牙龈。在对种植体的远中处行切口处理时,不能将骨膜切透,将其延伸到邻牙处,并穿过膜龈使其联合在一起,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将其延伸至前庭的沟底。用尖锐的刀片来将粘膜与牙龈剥离,同时注意对其表面的结缔组织以及骨膜进行保留,对骨膜上的肌纤维进行剥离。在对患者进行附着龈重建的同时,还必须将种植体上所覆盖的螺丝卸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牙龈厚度来安置高度适宜的愈合基台。然后用沾有生理盐水的纱布来对粘膜瓣进行按压,使其下方的血液流出,对患者的手术区域给予牙周塞治剂治疗。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组患者在术后4周,其平均牙龈宽度为2.60±0.51mm,在术后半年其平均牙龈宽度为2.64±0.49mm,与术前的平均牙龈宽度0.19±0.47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术后4周以及术后半年的平均牙龈宽度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种植体周围附着龈

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附着龈主要是利用纤维含量丰富的结缔组织中的固有层来直接贴附在牙槽骨表面的骨膜上的,因此,其具有不能移动以及坚韧等特点,它与游离龈的表面均被角化上皮覆盖,与非角化的牙槽贴膜相比,此种修复方式对机械刺激的抵抗力更强。目前,附着龈虽然具有防止斑菌积聚、抵抗机械刺激等优点,不过对于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是否需要利用附着龈来进行维护还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此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学者认为要想维持种植体的长期美观,在对口腔种植进行修复时,至少保持1mm的附着龈或2mm的角化龈。

在对患者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时,种植修复的成败的评判标准主要为种植体是否留在患者的口腔中,同时还必须对患者使用过程中的主观评价、上部结构的恢复情况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种植体的种植成功率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此类患者的种植是否成功还需要参考放射学检查以及临床特征诊断的相关指标来对其作出评定。

3.2附着龈重建过程中的适应症

目前,对于周围附着龈在口腔种植修复方面的必要性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不过附着龈的缺失或不足会对部分患者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大量的人体试验以及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菌斑的形成以及发展是导致种植周围的组织出现病变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在对患者进行口腔种植体修复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附着龈的保护,那么就会对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持以及菌斑控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组织出现病变的情况。

在对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如果遇到下列情况就必须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附着龈增量手术。①种植体周围组织存在骨吸收以及慢性炎症的情况;②种植体的周围存在牙龈退缩或存在牙龈退缩的趋势;③患者的系带附丽过高或前庭沟过浅;④患者在刷牙时存在摩擦不适的情况。

3.3附着龈重建后的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给予牙槽嵴顶预留角化牙龈来对角化龈的宽度进行加宽,本研究的24例患者30颗种植体不仅进行了种植二期手术,而且还进行了附着龈重建手术治疗,其牙龈宽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且在重建半年后仍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值。

综上所述,在对口腔种植患者进行修复处理时,采用附着龈重建的方式来对其进行修复有助于种植后的牙龈宽度恢复,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秀莲,林野,邱立新等.应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重建种植体周围附着牙龈的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4):540-543.

[2]马泉生,张卫群,王丽等.ERA种植覆盖义齿修复颌骨并牙列缺损的临床评估[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14(2):83-84.

[3]李鹏.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杜志斌,陈江,黄文秀等.颌骨缺损患者的种植修复咬合重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44(1):8-11.

[5]赵静辉,周延民.即刻种植与过渡义齿修复的四年疗效观察一例[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14(2):102-103.

[6]罗志宾,曾融生,陈卓凡等.牙种植体周软组织的处理[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5):583-58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