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成区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黄楚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深圳建成区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黄楚云

黄楚云

黄楚云

摘要:本文结合深圳建成区的滨河景观的现状,对滨河景观的设计元素做探索,总结基于深圳市城市特点和文化特质的滨河景观设计策略,为今后深圳市进行的滨河景观资源特别是滨河景观带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其他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深圳

1深圳建成区滨河景观概况

从1992年深圳创办国家园林城市以来,深圳市政府下达了一系列政策,对深圳河流进行了综合性的治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大多数河流恢复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以往臭水沟的称号渐渐离我们远去,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探索。

2深圳滨河景观构成要素探索

从滨河景观的构成要素上讲,可将其分为水体、护岸、交通、绿化、服务设施等,下面将对这些要素的设计做探索:

2.1水体

水体可以说是滨河景观的第一要素,水景观打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水的形态、水的性质和水的质量。在水形态的设计上,应该尊重水流的特性、结合周边的环境,尽量保留河道的原来走向及自然形态,同时通过改变堤岸和滩地来达到创造开合有致景观水面,丰富水形态。同时保障河道的水质满足基本的景观水景要求。

2.2护岸

对于建成区来说,能保留自然型护岸的河道是很少的,多少受到城市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的影响,护岸多为人工护岸,那么如何设计具有自然驳岸特征又能满足用地条件且具有生态性的仿自然型驳岸就成了研究的重点。

2.3交通

滨河景观带的交通系统主要由道路和广场组成,是河道可达性和亲水性的关键所在,道路可细分为绿道、休闲步道、亲水步道、汀步等,绿道与休闲步道是滨河景观带的主要交通,多数设置在堤顶上,并与市政道路的绿道、人行道相连接,保证有路可达。

2.4绿化

绿化种植设计较常用的设计手法是生态园林的设计手法,注重低冲击开发,以修复生态湿地,完善绿地功能为主要目的,结合生态休闲空间的营造,把河道两岸设计成为一个生态化的绿色廊道空间。植物选择上主要以深圳地方性植被、抗污染植被、常绿、彩叶植被以及湿地水生植物为主。考虑物种间相互和谐及其共生性,同时兼顾植被的抗涝、防浪、固堤、护坡功能,增加沿河驳岸的垂挂种植,软化直立式驳坎。

2.5园林设施

园林设施是滨河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有物质使用功能,又有精神功能的作用,对景观的风格、主题的营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它的功能性、合理性,又要具有形式美感并与整体方案的风格、主题相一致。

3深圳滨河景观建设策略

结合深圳的滨河景观建设现状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设策略:

3.1合理规划,为河道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必要合理的河道用地是河道建设的基础,河道用地被占用后存在拆迁难、成本高、滨河空间缺失、影响整体形象、影响防洪排涝等一系列问题。要建设好的城市滨河环境,必须有合理、前瞻性的规划做指导,对城市的滨河区做定性、定量、定开发顺序等方面的指导,规划要全面把握城市滨河区的特性、把握城市的文脉、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滨河生态廊道,并与城市其它绿地的连接并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3.2从水环境、形态、缓冲带等方面修复、构建河道生态

1)改善水环境

城市的水质改善上应按流域进行,做系统的防污、治污的工作,逐步完善城市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同时控制好面源污染,提高绿地率,防止漏排;对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水可采用生态槽、植被、人工湿地进行收集过滤。

对于已入河的被污染水体的处理措施有河道曝气、底泥疏浚、引水稀释/冲刷、河水全量集中净化法等。

2)河道形态保持及生态护岸设计

河道的生态设计主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以保护、创造良好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水利工程,河流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起伏变化的河床断面和两岸滋生的河岸植被,组成一个流淌而又丰富多变的空间。

护岸设计应优先选择自然生态型驳岸,当洪水凶猛、冲刷力度大时,才选用工程生态型驳岸,如果通过丁坝、落差工程能有效地阻滞洪水的冲击,也应优先选用自然生态型驳岸。

图4新洲河复式驳岸示意图(自绘)

从深圳建成区的河道来看,按河道流经的地段建设情况,可以分紧密型河段、宽松型河段、新建河段。不同类型的河道有着不同的特性,设计时需要区别对待:

(1)紧密型河道:这类河道多穿梭于密集的建筑群中,河道多为直顺水渠,用地空间非常有限,且周边居民对于公共的活动空间有迫切的需求。基于河道的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空间的合理多重利用是景观设计的关键,如在截污管道上设置亲水步道、亲水平台;利用堤顶结构设置挑台,增加观赏空间;利用挡墙面做科普宣传、艺术文化展现等。其次是设施的布置要有较明确的针对性,如居住区段主要考虑休闲、健身、交流等的空间及设施;而商业街段主要以休息、观赏、饮食等为主要的需求,空间上多以开敞式为主,设计时需充分考虑休息设施及环卫设施的布置,并注重观赏空间的营造,创造良好的视觉空间。再着,要有效合理的利用周边资源,尽量把周边绿地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的系统景观,做到资源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周边绿地,对雨水做过滤和调蓄,减缓雨水入河时间及数量,从而减小过流断面,争取更多的滨河游憩空间。第四是要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完善滨河景观的交通,提升提升景观的游憩功能。

图7河道缓冲区域断面图

(3)新建河段:河段在新的开发区中,该区域已有完整、详尽的规划,河道有明确的用地范围,甚至功能定位,对于这类河段的设计,笔者认为应以规划为依据,根据周边的用地性质、城市风格、交通状况、水文情况、投资金额等做系统考虑,先定性后定主题再定风格,先做功能划分后做空间布局再完善内部交通,总之协调好河道自身的特点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把握好生态建设与滨河休闲的融合问题。

图8后海河现状图(自行拍摄)

3.4从人对景的感知和审美心理出发多方面营造亲水空间,促进人水和谐

人们对景的感知主要通过视觉、听见、触觉、嗅觉等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

视觉,是最主要的感知方式,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季相和时态,合理的选择植物和布置园林构筑物。同时要考虑景致的层次感和错落感,为了更好的拓展空间,可采用传统的造景手法,如借景、对景等,创造不同的景致。

听觉是视觉的辅助感知方式,在设计过程中要巧妙的利用落差,通过跌水、瀑布、喷泉等方式使水有声,拉近人与水的距离。触觉更能加深人们对的特性的感知,水的凉爽、动感、柔软给人带来了丰富的触觉感受,对于亲水空间来说,设置亲水平台、亲水驳岸等来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嗅觉是对滨河景观的另一种感知方式,环境质量高的滨河景观不但能让人闻到水的清晰感,还能有来自岸边花卉、树叶等在微风的传送中产生一种“香远益清”的怡人效果。

对于滨河景观的感知往往是多方面交叉出现,它们之间的作用也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使人们对水环境的体验能更加深刻。

3.5加强管理,调动公众积极性

滨河景观区建成后,后期的管理维护也十分重要,它包含植物养护、垃圾清理、安全防护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监管机制,对现有景观的利用与保护进行引导调控,则能更好的建立滨河景观维护机制。

城市的滨河景观是公众重要的活动场所,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提供公众的归属感、认知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的参与到滨河景观区的管理中来,做滨河区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