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三年级《毫米和千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毫米和千米》

梁纪存

梁纪存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三平小学537118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37-01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毫米,并且知道毫米的字母表示方法:知道1毫米有多长,帮学生建立正确表象。将cm或mm的进率弄清楚,知道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体验活动探索新知识。

3.情感态度。老师要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1毫米有多长,并帮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

相关的学习课件、学生尺及文具、练习本、一摞纸、1分硬币、医疗保险卡。

教学过程

―、学习毫米有什么意义

1.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进行估计。

课件出示相关内容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内容。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你们谁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然后采用小组﹙可以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别估计一下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

老师要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然后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在反馈中,学生选择性地估计橡皮的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相关的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到底是谁估计的结果更准确呢?我们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分组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在学生测量时,可以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互相讨论怎样表述橡皮的长、宽、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测量的结果。然后组织全班学生测量的结果进行交流,并由此引出毫米。

每个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测量的结果,在学生汇报时,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分别叙述测量的结果,因为橡皮的宽和厚都不一定是整厘米,在学生表述时,会可能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一些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快到2厘米了,但是还差两小格。”“橡皮的厚没有1厘米,只有6小格。”

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一边演示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的方法,一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然后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够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来进行表示”。然后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学习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和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后,进行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可以让一些学生多说说是如何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比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还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

随后教师通过学生总结的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到黑板上。

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可以先让学生在组内说,然后再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随后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可以向学生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都是大约1毫米。”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下面的实践操作:先让学生从课本中数出几页(就是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再用尺子进行验证,看一下是不是1毫米,如果不是可以多加几页,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查看一共有多少张。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测量哪一些物品时一般会用到“毫米”作单位。(比如,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让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都是大约1毫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提问,讨论,总结。)

第2课时: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然后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且可以进行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3.情感态度。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难点:让学生知道千米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可以先出示相关的图片:同学们看,在公路上出现一个一个里程牌还有很多指路标志、限速标志。对学生们进行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在哪里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还看到了些什么?上面写的是什么?你知道1千米是多少吗?然后逐步引导,揭示出课题:认识千米。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千米”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卷尺在学校的操场上量出10米,然后在两头插两根标枪,并且让学生看一看,走一走。然后举例说说哪一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让学生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并进行观察,然后走一走,想一想感受100米的长度。然后举例: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老师可以让学生量出100米,然后再量出100米,让学生说说操场一共有几个100米,然后提问那10个100米是多少?再问:1000米大约要绕操场走几圈?如果走1000米用几分钟?

(4)认识1千米。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学校门口到附近的哪些地方大约是1000米。我们是为了简便计量1000米规定为1千米。

媒体向学生展示:看一看1千米等于10个100米。提问:如果用千米作长度单位有什么方便之处?让学生回答,学生1:方便说距离的远近。学生2:可以知道一个地方有多远。

提问:生活中在哪些地方会经常用到千米?

三、课堂小结。

我们到现在为止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提问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进行复习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