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8
/ 1

德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高忠华

德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山西省柳林县龙花垣中学高忠华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具有滞后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审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不足之处表现为:强调知识灌输,忽视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强调制度的约束,忽视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等等。思想政治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接受程度,而一直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对道德准则和规范只限于书面的记忆和理解,并没有深入实践考察,造成他们知与行脱节,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与否的标准,我们更多的强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全盘、机械、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与道德能力的培养,不能使这种道德准则和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实际的行为和习惯,这种单向、被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第一,坚持知情意信行统一发展相结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是知、情、意、信、行逐渐和谐和统一的过程,是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养成教育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反观现实,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和气质等方面的陶冶,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客观规律性的存在。在方法的使用上,践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规范不够,无视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必须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观规律的存在,变单一的知识教化为知、情、意、信、行相结合的持续培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第二,坚持理论学习与道德践行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行不统一,知行严重脱节,“知”得多而“行”得少甚至不“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纯粹的理论问题,课堂教学成了“假、大、空”的说教与灌输。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一直以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过于理想化的社会期望,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追求。其次,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锻炼。最后,过分强调“言教”,而忽视了“身教”。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不能养成学生光说不练的习惯,说一套做一套的习惯,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学生学到的和认识到的知识变为他们的自觉的行为和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否则就会“知之不行,虽敦必困”,不能实现认识的飞跃,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第三,注重环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暗示、导向作用和感染熏陶作用,对人的行为有约束与规范作用。良好的环境对人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不同环境培养的人的精神气质是不同的,社会习俗与环境对人的品德与行为的塑造是至关重要并且是潜移默化的。人由生物个体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好坏优劣对人的思想品德状况的影响是客观的,也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精神不振,产生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因此,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很重要的。因此,创造良好的校园良好文化,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总之,思想政治活动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考虑如何使学生德育素质得到提高,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们政治老师应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学习,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政治课的相关原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