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2例分析

/ 1

早期复极综合征2例分析

黄萍

黄萍(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内二科117200)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183-02

1.临床资料

例1,女患,65岁,因劳累后胸闷、心悸5天来诊。既往体健,查体无阳性体征。入院心电图示v1-v4ST抬高0.1-0.3mm。经辅助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例2,男患,49岁,因间断胸痛、心悸半年入院。既往高血压10年,腔隙性脑梗塞1年。查体无阳性体征。半年反复心电图示v1-v6ST抬高0.1-0.6mm。

例1和例2分别疑为不稳定心绞痛和心梗,经心电图检查均无动态演变,经冠脉造影检查左,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2.讨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确切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因为患者常伴有心动过缓,睡眠时ST抬高明显,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有关;②左室前壁心外膜下心肌复极较早,在整个心室除极还未结束时,该部位心肌已开始,使其动作电位平台期缩短,这是不同部位复极不均衡的表现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如下,依据两个以上的导联心电图出现下列改变。

(1)QRS综合波J点处ST段抬高0.5mV以上。

(2)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部位多见于V3~V5,肢导联亦可抬高,但aVR导联无抬高

(3)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随年龄增加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

(4)R波降支有明显切迹或模糊,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5)T波高耸或倒置

采用二级梯、踏车或活动平板试验是诊断ERS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随心率增快ST段全部或部分回到等电线J波减小或消失T波高耸回复正常或倒置变为直立结合临床症状消失可诊断为ERS.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Brugada综合征有相似之处,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位穹隆变小(即Ⅰ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位的1,2期),导致平台期心内膜、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位差,当这种电位差较小,心外膜动作电位缩短较均匀或缩短不十分明显,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只产生心电图J点抬高,伴或不伴ST段抬高,,但T波是直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导致心外膜动作电位部分明显缩短,部分明显延长,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位时限,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产生J点明显增大,ST段抬高且伴T波倒置。由于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位时限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即形成2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有报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此二例与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梗单纯从症状,心电图检查上很难鉴别,易造成误诊,例1存在劳累后胸闷症状与心电图抬高表现。例2有高血压及吸烟酒史,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并出现胸痛症状,心电图有抬高,在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并结合心电图动态变化在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后方作出诊断。虽无病理意义,但其心电图变异及某些胸痛,气短等症状需与急性心肌炎,心梗等病理性ST抬高的疾病相鉴别,运动试验ST回降,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及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目前认为绝大多数ERS均为良性,固不需特殊治疗。不过,若有下列情况,病人可处于较大的危险,应积极防治。

(1)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晕厥。

(2)家族人员有猝死史。

(3)有异常显著J波,有率的依赖性,ST段抬高呈凸面向上、下斜型或鞍型,或随后T波倒置。

(4)有多形室早或短阵室速。

(5)钠通道阻滞剂可诱发J波振幅增大和心律失常。对于异常J波的治疗,可使用对抗迷走神经兴奋的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对于发生J波的有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胺碘酮辅助治疗,可降低J波振幅预防室颤和ICD的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