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院前急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

唐光媛

唐光媛雅安市芦山县人民医院四川雅安625600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1062人次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护士进行职业素质教育、风险意识教育、护患沟通技巧、医疗护理安全性及自身安全防护等管理对策教育。结果加强院前急救的安全管理,有利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院前救治能力,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结论有利于防范医疗纠纷,明显减低突发病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各种疾病、交通事故、安全事故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各种急危重症增多,院前急救的任务也日益艰巨,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院前急救的特点及护理行为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现在就对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和应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

1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

1.1院前急救的特点所致的安全隐患

1.1.1院前急救工作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流动性大,往往是时间、地点、人员不确定,涉及的学科不明确,如果值班人员接电话不及时,询问病情不清楚,对发病时间,地点及伤亡的人数不准确,容易导致派错医生,救护车空跑或少派车,延误病人的抢救,易引起家属的不满,进而投诉和纠纷。

1.1.2院前急救时间紧迫,一旦发生事故,家属和患者急切求医的心情可以理解。如果出诊人员责任心不强,急救意识差,出诊不及时,司机对路况不熟悉等,未能在预定时间到达现场,就会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

1.1.3负责病种多样院前急救的病人病情复杂,并涉及各门学科,护理难度较大,要具备较为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和急救基本理论和技能。如果急救人员护理经验不足,基础知识薄弱,急救技能掌握不熟练,判断病人病情变化时能力不足,都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

1.1.4急救环境条件差院前急救现场环境大多较差,如地方狭窄难以操作,光线暗淡直接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面对拥挤吵闹的人群,如果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不沉着冷静,不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处理,或者语言不当,也容易遭到患者的投诉或发生,造成安全隐患。

1.1.5以对症治疗为主在院前急救工作中,主要是针对患者存在的症状进行处理,如固定、止血包扎、心肺复苏、实施保护性的搬运等,如果在救治中没有按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进行处理病人,往往也容易发生纠纷,尤其在遇到群体性的伤害事件时,如果医护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已经没有抢救价值的濒死患者身上,而放弃很多有生存希望对患者,这样极会引发医疗纠纷。

1.2护理行为所致的安全隐患

1.2.1护患沟通不畅由于院前急救病人多发病突然,病情危急,变化快,患者与家属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短,缺乏足够的性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护士缺乏耐心与同情心,不能换位思考,沟通解释不到位,患者或家属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容易将矛头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

1.2.2护士应急能力差,缺乏责任心随着90后护士的增多,急诊人员逐渐年轻化,低年资护士较多,他们中理论基础差,缺乏工作经验者和安全隐患预见性能差着以及急诊技术差者不少见。在转运病人中,他们可能会不知道如何保证患者的安全而导致患者二次受伤,这样的结果不仅导致患者人身受到损害,而且会发生纠纷。

1.2.3不能按要求每班交接各种急救物品,保证急救用品处于备用状态,人力资源储备不足。造成出诊过程中,物品准备不齐全、不充分、不适用、不充足,人力不足而直接影响抢救的效率和质量。在院前急救中,都执行口头医嘱,如不严格执行口头医嘱“三清”制度,极易发生事故,并且在执行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瓶保留,随意丢弃,可能给患者造成生命安全隐患。

1.2.4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患者转运途中,未向患者或家属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告知,或者告知不详,未签订转运同意书,如果患者在转运中一旦发生意外,必定引起医疗纠纷。护士不重视院前急诊记录单的书写,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以及回到医院的时间与实际不相符和,记录不详细、及时、规范,送达患者的科室无医护人员的接受签名等。

1.2.5自身安全防范薄弱在突发伤亡事件的现场急救中,如果医护人员救人心切,对现场的和存在的危险缺乏充分的评估,在来不及戴手套或没有做好自身防护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事故现场,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或被病人用过的针头扎伤手,易造成血液的感染,直接威胁自身生命安全。

2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在抢救病人时应做到急病人所急,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在接到120指挥中心的任务后必须在3分钟内出诊,一到现场必须马上实施救治措施抢救。根据不同病情,机智、冷静、迅速、准确的处理病人,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突变。养成不急躁,不忙乱的工作作风,建立工作自信心,充分发挥潜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急救过程中,医护密切配合,不失时机的抢救病人的生命,提高急救成功率。转运过程中及时观察抢救措施实施效果及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各种管道扭曲、脱落,使病人失去抢救机会。

2.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加强急救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定期组织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学习。要求每一位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如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吸引器等的使用方法,人人掌握CPR技术。所有急救物品,药品齐全,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作用,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急诊护士的整体素质,职能部门在配备护士时要充分考虑人员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工作经历等综合因素,保证急诊科护士的素质。

2.3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进行换位思考,当患者和家属出现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护士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直接与患者或家属发生冲突。

2.4做好护理记录工作护理文件作为医疗文书之一,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是患者和医院之间打官司的主要凭证。如果护士在记录时有偏差,则可能引起纠纷。因此,急诊护士在书写记录时必须认真严谨,各项记录应做到准确、及时、完整、客观、真实、规范,通俗易懂,字迹清楚。对伤害事件要及时通知110指挥中心,记录应力求客观,如实记载,不得加以主观评论或猜测,出诊记录单上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要准确,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代理人在风险书上签字,有见证人者需请见证人签字,无见证人者需告知120指挥中心,这样对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具有积极意义。

2.5加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防护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排险,后救治。医护人员在急救中一定要树立自身安全意识。首先确认急救环境有无危险性及危险性大小是急救人员在进入现场前自保程序的第一步。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入现场。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一定要戴好手套。与病人接触要戴好口罩,操作中要忙而不乱,避免针头扎伤自己,勤洗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2.6落实护理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以护理部、护士长为主体护理安全检查体系,落实各级检查,是保证安全管理制度贯彻的关键所在。护理部每月不定期随机抽查急诊科护理安全落实情况。护士长每周检查护理安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将发现的问题在科内讨论讲评,同时提出整改措施。科室制定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做好二线、三线班的安排,保证充足的人力。

急诊科工作风险高,因此要不断加强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培训并监督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等,规避护理风险,增强安全法律意识,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尽量减少不安全事件,并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环节的监控,避免医疗纠纷及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庚.现场急救时的安全避险[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4):364-366.

[2]席淑华,潘乃林,赵建华实用急诊护理[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