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人员实施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院前急救人员实施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王庆秀李福鹏闫济娟张泽金

王庆秀李福鹏闫济娟张泽金(山东省高密市中医院山东潍坊261500)

【摘要】目的总结院前急救人员心肺复苏时气管插管的重要性。方法对128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院前急救人员插管组(A组)和院内医护人员气管插管组(B组)。通过观察复苏成功率与出院成活率,比较院前插管与院内插管的疗效。结果院前插管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43.6%,存活率为34.8%,院内插管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10.4%,存活率为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院前急救人员实施气管插管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人员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脏按压是必须的,但及时、果断地做到有效的机械通气,是决定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2008年以来,我院院前急救人员由经正规训练的急诊医务人员担任,在急救现场或接诊途中病人有气管插管指征时实施紧急气管插管,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对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以来接诊的128例呼吸心跳骤停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使用两种不同方法所抢救的两组病人急救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128例病人中,男83例,女45例,年龄8-76岁,平均(50.6±16.5)岁,呼吸、心搏骤停时间为1-42min,平均(12±3.4)min,以上病人均按2005年国际指南实施CPR。

1.2心肺复苏成功标准[2]

①瞳孔由大变小;②面色(口唇)由青紫转为红润;③颈动脉搏动可触及;④意识恢复,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出现,或手脚抽动。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经SPSS16.0软件处理,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方法

将以上病人按呼吸心跳骤停至接受气管插管时间、地点分为:院前气管插管组(A组)和院内气管插管组(B组)。插管方法为喉镜经口明视下气管内插管。所接诊的128例病人中,A组80例,均由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实施气管插管,插管开始至完成时间:每次插管操作不得超过1min,如果需要不只一次的插管尝试,必须在两次插管尝试中间提供一段时间的完全通气并给氧[3],同时实施胸外心脏按压,院前急救插管尝试最多两次,以免反复插管而影响心脏按压。如果受技术条件或其它原因限制或气管插管困难者,则给予面罩加呼吸气囊行人工呼吸,转运至医院后再给予进一步治疗。B组48例,均由院内医护人员行气管内插管。两组病人呼吸心跳骤停至接受气管插管时间最长者20min,最短2min,平均(11±3.4)min。在5min以内完成插管者:院前组62例,院内组12例。两组病例全部配合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和静注肾上腺素等常规心肺复苏措施,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预防脑水肿等治疗。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结果

A组80例病人中,心肺复苏成功34例、出院存活26例,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B组48例病人中,心肺复苏成功5例、存活3例,且有2例呈持续植物状态;即刻插管组和延迟插管组比较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4结论

通过以上两组病人对比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院前急救人员气管插管组(A组)其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明显大于院内医护人员气管插管组(B组)。因此,院前急救工作中,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病人一旦出现呼吸停止,要尽可能实施院前急救插管,以便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减少心肺复苏后脑死亡的发生。

5讨论

病人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是抢救病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心肺复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存活及恢复健康,心脏复苏的办法很多,有手工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机复苏等;人工呼吸的方法也很多,有口对口、口对鼻、口咽通气导管、面罩、喉罩、经口气管插管等。以上办法虽多,但通气效果最可靠的当属经口气管插管,但因操作复杂,技术含量及要求较高,故院前急救工作中应用较少。在急诊急救实际工作中,心脏复苏成功并非主要困难,有好多病人自主循环建立后,因未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至使病人再次出现心跳停止,更有甚者,在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时,只片面的注重心脏按压,忽略了肺脏的复苏,最终导致病人临床死亡或脑死亡。如何保证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尤其是脑组织的供氧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心肺复苏成功后脑死亡病例并不罕见,其主要原因是:当人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后,血液循环终止,造成了全身重要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尤其是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因为脑血流量高出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组织18-20倍,多项研究表明,早期气管插管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4],对于呼吸骤停病人尽早施行气管插管是患者获得高复苏成功率及避免遗留神经后遗症的关键,本课题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本组病例中,院前插管组和院内插管组比较,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均明显提高(P<0.01),表明早期气管插管可明显改善预后。临床研究表明,早期气管插管后可使病人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5.6],只要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得当,血氧饱和度可达95%以上,显著改善缺氧。CPR中早期气管插管有效通气可使患者无氧血液变成有氧血液,通过有效的心脏按压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维持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的低水平状态,避免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氧进一步加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CPR中随着血液中氧耗尽,必然增加电除颤的难度,降低复苏成功率,影响预后[7.8]。另一方面,CPR时,随着缺血、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堆积,酸中毒加重,降低了复苏成功率,早期气管插管,维持有效通气,可有效避免酸中毒的发生。另外,早期气管插管后,可以保持气道开放,便于吸痰,输送高浓度氧,提供备选的给药途径,避免误吸。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一个“急”字,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做到心、脑、肺同步复苏,统筹兼顾,不要顾此失彼,笔者认为,在胸部心脏按压的同时,及时给予有效的机械通气,可大幅度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减少复苏后脑死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005《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2]沈洪,黄生勇.院前急救实施模式的探讨.中国急救医学,2000.20(3):190.

[3]王一镗,刘中民,张劲松.心肺脑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4]曹义战,罗荣高,晋兴,等.425例心肺复苏不同时机气管插管的疗效对比[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4):279-230.

[5]方伟敏,陈晓平.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336-337.

[6]姜志安,张小光,肖文良,等.心肺复苏的3种新途径[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75.

[7]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心肺复苏指南讨论稿[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2):139.

[8]马润芬,罗学斌,赵红,等.急诊内科危重病人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的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1,6(4):244-245.